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观点1+1

母让女“冒瘫痪之险”练体育升学是错爱

蒋萌
2016年06月20日15:37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字号

母让女“冒瘫痪之险”练体育升学是错爱

背景:浙江桐庐的黄姑娘今年17岁,她妈妈希望她能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重点大学录取。但不幸的是,黄姑娘在一次比赛中受伤,她想终止训练,妈妈却不同意,“医生说最严重会瘫痪,但你现在还没到最严重的时候,明年就高考了,你再熬一熬……”

京华时报发表吴龙贵的观点: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应该有能力权衡利弊,如果明知有风险,还违背孩子意愿强迫孩子继续训练,与家暴有何区别?黄妈妈为女儿设定的人生规划是这样的:成为国家级运动员,然后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重点大学录取。如果一切顺利,这样的结果当然很不错,如果不顺利呢?以此事为例,即便没有受伤,黄姑娘能否成为国家级运动员,并借此顺利进入重点大学,都充满未知数,更何况她现在遭遇严重的伤病。在这种情况下,黄妈妈仍要女儿“再熬一熬”,实际上已经从固执上升为偏执,把人变成了成功的奴隶——成功成了唯一的目的,为此可以吞噬健康、亲情乃至人性。这样的母爱,越是强烈便越是可疑。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太过于单一,似乎上名校、考上重点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这种单一化的成功设定,尤其是“不成功即失败”的绝对化评价标准,让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人生变得苍白而残酷,也造就了很多行为过激的家长。高压式的教育,说到底不过是,以孩子的成功来装点自己的成功。

小蒋随想:我们总在嘴上反思对成功的定义太单一,但真正能够不走寻常路、并获得人生出彩者还是少。这不光是有没有勇气去闯的问题,还与个人自身的才能、掌握的资源与人脉、遇到的机遇、努力的方向等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很多人都明白,考上好大学未必等于人生成功,但至少有了看上去不错的职场敲门砖。这里有世俗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对照。就本例而言,不惜让女儿冒瘫痪之险,也要求女儿熬下去的妈妈,是在拿女儿的健康去赌,难免受到旁观者的强烈质疑。然而,这个妈妈的心里难道就没有挣扎与纠结?长期将精力与时间花在练体育上的学生突然失去体育特长,在考分上如果又不具竞争力,下一步该怎么办?缺乏对人生的想象力与靠谱的职场规划,这种迷茫是群体性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说了很久,但高职教育水平仍然不高,社会认同度不温不火。创业创新的号召激励人心,但要步入正轨谈何容易。有人说,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谈什么都是扯谈。这话是真理,也是这个妈妈更应为女儿考虑的。但回顾现实,迫于竞争与生存压力玩命工作与加班的人还少吗?即便如此,某些老板还抱怨《劳动法》“过度”保护劳动者……我们不是不懂“正确的大道理”,但很多人又在犯“无奈的错”。

老人花20万元买保健品“因为寂寞”?

背景:广州82岁退休老人温伯平时独住,买个小菜也要精打细算,却在4年中花了20万元购买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大多价格虚高、夸大功效,但任凭子女怎么劝,温伯就是难以收手。他坦言,这几年吃保健品,并不觉得身体有好转,但是“因为寂寞,又有钱,买保健品是希望有人多陪陪自己”。恰逢父亲节,这事变成一个亲情问题。

南方都市报发表果冻的观点:这种事,不能光怪老人家心软、上当。不到老年,一个人很难明白肌体功能变差、周身是病之后,人内心的那种绝望之下的求生意志。病急乱投医也好,烧香拜佛也罢,很多时候,花钱买的是一个心安。总要做点什么,才不至于无动于衷等死,对自己有个交代。另一方面,我觉得不该把所有责任推到子女身上。老人受骗上当买高价虚假保养品,究其实质,就是商家坑蒙拐骗、商业欺诈,怎么一下子却又转化成亲情矛盾,让子女无端“躺枪”?老人是有独立人格和民事能力的成年人,也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你就是天天看着管着,某些老人也还是要买——花自己的退休金,你管我作甚?你看,老人交了智商税,非得还要说寂寞,子女何辜?况且,那些骗术、套路,都是经过“高人”设计好,一步步请君入瓮:辛苦一辈子,自己要对自己好点;或者把几十甚至上百老人家集中在一起,隔离加集体“催眠”,造成一种骨牌效应——人家买我买不会吃亏,别人买我不买点不好意思。市场上出现圈套陷阱,只能规范市场。这是一个市场问题,不是一个家庭问题,放在父亲节来讨论,不大合适。

小蒋随想:如果儿女或孙辈常回家看看,给父母或祖辈买点正规保健品,多给老人讲讲社会上的新鲜事与防骗技巧,老人的精神会更加充实,也会减少受骗上当的可能。但也要指出,常回家看看、与老人多聊天、买东西孝敬,做到这一系列“前提”,对当下一些中青年“有点难”。相对而言,买东西孝敬对一些晚辈还算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老人更多需要的是陪伴。问题是,闲暇与休假又是忙碌社会中的稀缺品,加上人们彼此在异地工作与生活,家务事中的种种隔阂,使得陪伴与交流变得奢侈。必须指出,这未必是简单的孰是孰非的问题,不要给晚辈轻易扣上不孝的大帽,也不要盲目指责“老小孩”太任性。作为局外人,我们不知道别人家的具体情况,不宜妄下结论。相对理性的看法是,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相似在哪里呢?很多时候,是彼此换位思考,在行动上互谅互让,这是良性循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家中老少相互不理解,各挑对方的不是,啃老与求赡养对立,自然会陷入恶性循环。某些老人被骗买假冒伪劣商品,或许有“不当解闷”的因素,但这远不能解释家庭问题的复杂性。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