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驱猴记” 人猴友谊小船怎能说翻就翻
13年前,四川攀枝花市先锋村为发展生态旅游,村支书何有亮带着村民,花了48天从山上将73只野生猕猴引到村子里,他因此被称为“猴王”村支书。去年旅游开发公司经营不善,致使景区停摆。没有了资金和人员管理,数量已壮大到600多只的猴群开始破坏庄稼,令村民不胜其烦,他们开始将猴子驱赶上山。(6月15日《华西都市报》)
昨为座上宾,今日遭驱赶。“引猴记”的序篇和结局,居然是令人大跌眼镜的“驱猴记”。假如众猴也有人类的思维,它们一定要追问:翻云覆雨的人类邻居怎会这样短视和自私?人猴友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小船岂能说翻就翻!
说到底,“引”与“驱”的分野或者变化,根子就在一个“利”字。人家猴儿们原本在深山密林生活得很好,自由自在快乐逍遥,先锋村用了很多玉米、花48天苦苦将其“请”下山,就是想拿野生猕猴当金字招牌,打造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旅游拉动了特色经济,村民靠此发家致富,猴儿们并没有得到什么“分红”。然而当市场遇到风险波动,真正需要人猴互助抱团取暖时,人类却开始嫌弃它们,恨不得将其再次赶进深山密林——这算哪门子逻辑!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是物质不断积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在这一境界之中,人与动物不再相互争夺并挤压彼此的生存空间,审慎地保持距离,共同享受地球资源。由于动物不会说话,人与动物之间不可能用相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即时交流,所以伤害动物容易,要想恢复它们的信任就很难了。鸣锣击鼓燃放鞭炮驱赶猴子,也就是几天工夫,就能将人与猴之间好不容易才建立起的十年信任摧毁殆尽。
要知道,在“驱猴事件”中犯错的不只是经常撒泼使性毁田抢包的猴子,更有习惯了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的人类。盲目将猴群引下山,过多抛撒食物改变其生活特性,为了炮制山野赏猴、亲近猴群的噱头任其超越生态承载能力繁衍生息,导致猴满为患——这都是人类导演和操纵的结果。为什么不采用更为温和、文明、不伤害动物情感的方式,将猴群实施有序转移,反而用生硬驱赶的方式,致使猴儿们惊慌失措到处逃窜呢?作为一种聪明的灵长类动物,猴儿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就决定了它们从此之后滋扰、报复人类的程度频度有多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百只猴子也是先锋村生态风景旅游区建设的“动物合伙人”,它们为景区发展、村民致富曾经作出了巨大贡献,不应该受到如此待遇。要想实现人与猴群长久的和谐相处,人类要善待这些生灵,“以猴为本”妥善处理好保护动物、保护生态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千万不要再因为经济方面的小风小浪,就掀翻了十年同舟共济的“人猴友谊之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