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南方日报:天气预报为何显得不甚准确

施经
2016年06月16日08:36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天气预报为何显得不甚准确

  近日,因预报的京城“入汛以来最强降雨”未如期出现,不少市民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表示怀疑。14日北京气象局作出回应,指出预报总体把握基本正确、平均降水量与事实存在出入。

  这不是第一起遭到质疑的天气预报。2015年10月,一名读者致信中国气象报社,表示“今年预报的天气往往比实际夸大一些”。这封来信传递出一部分市民对天气预报的复杂心态。而对预报的不甚准确,最焦虑的恐怕还是气象工作者。台湾气象学者俞家忠甚至写了一首打油诗聊以自嘲: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今日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可怜天气预报人,一生被骂上天庭。实际上,天气预报的不甚可靠,与多方面原因有关。

  我国从1955年开始接触国际通用的数值预报法,1969年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从接触原理方法到正式预报,中间间隔了十余年时间。这是因为要让简单的方法落地生根,必须以坚实的科学技术和专业设备(特别是卫星技术)为前提。要对天气状况作精确预测,必须尽可能多地捕捉、分析相关要素(如空气湿度、气压、地形状况等),但这些要素因时因地而异,即便是高效率的计算机,也不能不停歇地采集和计算这些数据,这就决定了预报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相对性。而市民在获知一天或一周的天气概况后,希望进一步获得“定点定时”的服务,这样,气象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预期便产生了不小差距。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华南地区进入前汛期,在民间人们将端午前后的降雨称为“龙舟水”。龙舟水气势磅礴却总是突如其来,让人防不胜防,在天气预报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自然希望能够获知具体的降雨时间和地点。请听广州市6月15日17时50分的短时预报内容:“预计18时至21时,广州市区阴天,气温27~29℃;增城有阵雨,其余各区及珠江口内河面阴天,气温24~31℃,吹轻微至和缓的偏南风。”不难发现,预报对3小时的天气情况进行了集中处理,气象变化具体到区,不过如果考虑到城市面积较大,这样的定点服务便显得较为粗糙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2014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7.5%,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0.2%和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为78公里。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充分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天气预报显得不甚准确,与普通人习惯按日常用语来理解气象学概念有关。如事件中网民质疑“累计雨量”这个概念,根据他们的理解,雨水总是“越积越多”,雨量经过“累计”本就毫无意义。其实,在气象学中,为避免降雨大小变化产生预报偏差,累计雨量被用来对一段时间内的雨量进行平均计量。再如上述那条预报信息,其中提及“吹轻微至和缓的偏南风”,按日常用语,微风与和缓的风不存在太大区别。而气象学按风速变化将风分为12个等级,微风风速达到每秒3.4-5.4米,和缓的风风速达到每秒5.5-7.9米,二者均有较精确界定。可见,我们不可以想当然地理解气象学概念。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为此,气象局的回应,除了澄清事实,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天气预报也是科学,网民在追踪事件时可将其视为系统了解气象学知识的契机,补一补这门已落下不少的课程。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