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驴友犯险被救“不领情”,如何以儆效尤?

蒋萌
2016年06月15日09:21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字号

7名驴友利用端午假期前往成都市下辖的崇州鸡冠山探险,未按时返家。他们的父母和家人打电话、发短信,死活联系不上这些驴友,几家人越想越害怕,不约而同地报警求助。成渝两地警方对此高度重视,组织200余人的救援力量上山搜救。最终,7名驴友被找到,可驴友们并不领情。有人一笑而过,还有人反问:“我们没报警,你们为何上山搜救?”

驴友安然无恙,值得庆幸。但这帮成年“熊孩子”说没良心的话、表现出来的无所谓态度,着实把众多为他们着急上火、辛劳搜救的人们的鼻子气歪,正直的围观者也不禁瞠目。

“有想过给家里打电话,但是山里一直没信号,手机也没电了”,这话说得倒是轻巧。正因为7名驴友“失联”,家人才慌神报警。驴友们获救后装作“无所谓”,此前接到驴友家人求救的警方能装“没事人”吗?警情就是命令,越快展开搜救,营救成功的机会越大,这是基本常识。7名驴友这回没出大事实属万幸,如果发生险情与不测,家人和警方只是等你们“报平安”,黄花菜都凉了!

对于这几名驴友的表现,网友们一致吐槽。其中不乏“这些人就不该救,活该找死”等气话。网友们的确意气用事,有关部门却得提防“狼来了”。事实上,探险驴友被困“鸡冠山——西岭雪山——九龙池”一线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根本就拦不住!你在这里设卡,驴友换个地方又进去了!”管理者对于一波又一波驴友逞能犯险、私闯禁区很头疼很无奈,但只要接到报警与求救(哪怕事后证明“不领情”),还是必须立即采取搜救行动。努力避免悲剧的发生,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

有人可能会问:这会不会“惯坏”某些驴友,使其在以身犯险时有恃无恐?应当指出,展开救援是一回事,事后追责应是另一回事。比如,上个月无锡男子邹际独自进入四川黑竹沟景区后音讯全无,景区方面连续搜救17天未果,而后他居然现身拉萨。最终,黑竹沟景区对“主动失联”邹际作出罚款1000元并承担搜救费用6.3万元的处理决定。本例中,7名驴友牵动200多人搜救,却未受经济处罚。不得不说,相关规定的缺乏,导致面对类似情况时,各地的处理各自为政、并不规范。

警方进一步表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擅闯行为进行约束,只能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及口头警告。必须明确,“禁区”不能“想进就进”,“自由”是有边界的,存在空白的法律法规理当尽快补缺。对于非要玩命并给社会添乱的人,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与行政处罚。只有让试图不负责任的某些驴友为自身行为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才能产生警示效果,进而以儆效尤。

(责编:王倩、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