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人在哪里 幼儿园就要建在哪里
为解决幼儿“入园难”等问题,目前,浙江省教育厅等部门下发《浙江省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根据规定,从7月1日起,幼儿园将成为住宅小区的“标配”,保障配套幼儿园与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一则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性规定,在当下这个入园报名的时刻关口,很容易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它所对应的社会需求,实在是太强烈了。
从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中老年人都很难想象,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居然能够“长大”为一个如此普遍的困难。为了幼儿园能报上名,彻夜排队、抽签摇号,已经不是令人惊讶的城市景象,拼名额、拼关系、拼时间更是难以回避的常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更是有人大代表描述“入园难难过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学费”。
入园难、入园贵不是个新问题,从官方和民间,已经呼吁、讨论、研究了不少年头。问题不可谓不紧迫,解决问题的共识度不可谓不强,“药方”也开出了许多,但是很明显,问题的解决速度依然远远跟不上孩子们入园的需求。
我们当然可以说,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这导致幼儿园不能像中小学那样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我们当然可以说,入园难的只是公立幼儿园,入园贵的就是私立幼儿园,财政投入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还必须得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我们当然也可以说,二胎潮的到来客观上加剧了入园难的程度,让本来就稀缺的资源更显紧张。
不管入园难成什么样,我们都必须要承认,这是一个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教育需求,不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社会竞争。所有的适龄幼儿,既应该有园可入,也应该有幼儿园可以上得起,甚至应该就近方便入园,这不是可望不可即的“理想状态”,而是理所应当的生活景象,就像我们的生活区域应当有超市、有菜市场一样正常。
从这个角度讲,幼儿园本身就应当是住宅小区的“标配”,一个没有规划幼儿园的住宅小区,就跟没有规划停车位、没有规划绿地和健身区域一样离谱。人居住在哪里,幼儿园就应当建在哪里,这应当成为一个基本原则、基本规范,而不是“有条件就上”的选择题。可是在现实里,不仅这样的规划要求还没有普及,而且即便是有了规划和文件,推进的效果,落地的程度,依然是差强人意。
“标配”的问题,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计划经济年代,幼儿园就是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标配”。当“单位人”转变成了“社会人”,单位宿舍转变成了住宅小区,“标配”也就变成了一种极不均衡的状态,公立园成了极其紧张和苛刻的教育资源,私立园成了价高质还堪忧的,整个社会在焦虑和担忧中团团转。
当我们今天再来讲幼儿园的“标配”问题,其实,我们不仅仅是在讲一种规划的要求,说到底,更是在讲一种政府的责任,一种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底线思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