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研究中国,岂能让中国缺席

柴逸扉
2016年06月09日03:1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提起汉学或中国学,不少人想起的一定是一位黄头发、蓝眼睛的“洋人”,操着半生不熟的中文,饶有兴致地谈论他对中国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理解。这种现象依旧存在,不过已不是“他们说,我们听”的情景。因为中国学者已经不再缺席世界里的“中国研究”。

  有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中国人,有时候可能难以对自己有全面清晰的认识,所以需要外国人的中国学研究来帮助国人剖析自我。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借鉴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成果,是中国了解、完善自身的一条重要途径。不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会有误差和偏见,是不是说得对总需要自己来鉴别。因而中国学不应该少了中国的角色,反而中国学者应该更积极地参与研究,与外国学者对话。

  中国学者积极参与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将有助于这一领域向尊重中国、对华友善的方向发展。因为从中国学诞生和发展来看,一路上充斥着各种私利甚至敌意。例如早期欧洲的汉学研究,一直带有传教和殖民扩张的意味;冷战时兴起的中国学,主要是为了围堵、遏制中国而研究中国。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国家的学者把中国研究得越“透彻”,反而对中国的发展越不利。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有必要在海外中国学领域有所投入,甚至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传递一种亲善和尊重的态度,让研究者们能够心平气和地研究中国、认识中国,甚至爱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并不是另有所图地算计、诋毁中国。

  我们还应看到,很多中国学学者并非有意诋毁中国,只是没有亲自来到中国,也没有与中国学者进行交流,因而对中国的认知产生误解偏差。对此,我们应以“不知者不怪”的态度来对待,同时创造条件帮助其改变。通过在世界中国学论坛、世界汉学大会等场合与外国学者的对话沟通,双方可以就相同的主题发表各自看法,增进相互了解;通过开设海外年轻汉学家在中国的研修班,请这些外国学者亲自接触中国的土地,与中国人民沟通交流,让他们的中国学研究更真实,更接地气。

  曾经,中国学只是别人的中国学,为的是“他国之用”;如今,有中国参与的“中国学”正变得更加全面、客观、真实,让海外中国学凸显更多的“中国元素”。

(责编:刘军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