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观点1+1

迪士尼非“慈善乐园”,嫌贵用脚投票?

蒋萌
2016年05月18日16:10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字号

迪士尼非“慈善乐园”,嫌贵用脚投票?

背景:上海迪士尼在千呼万唤中开始试营业,然而与游客游园的兴奋相呼应的,是景区天价费用“被吐槽”。微博上盛传,三口之家一日游花销2600元起,两日游至少得6000元,正餐套餐70元起,双人餐250元起,汉堡套餐80元上下,儿童也得60元,可乐15元。甚至还有人想发起抵制迪士尼抢钱的运动,还有人觉得国内消费者被国外大牌压榨惯了,养出了“奴性”。

新京报发表王惠民的观点:不仅迪士尼乐园的小笼包不便宜,我觉得,某果电脑跟同配置的电脑比贵多了,某克篮球鞋跟其他球鞋比贵多了,某V的包比其他包贵多了……好多东西都好贵啊!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每个都拿出来,公开核算成本,然后规定迪士尼里套餐卖多少钱?我们要不要给全国人发一份调查问卷问问大家几块钱就“觉得”合理?我们要不要把有关部门请出来做一个“官方定价”?觉得贵可以不去,用脚投票;想去但没钱,就努力攒钱。这跟我们消费其他商品有什么不一样?没有钱还想去玩,却又不愿意付费,于是就呼吁抵制,呼吁官方定价,呼吁考量民意,这不是消费者把“民意”当枪使,抢合法的生产者吗?最重要的是:我翻遍上海迪士尼官网,发现并不禁止大家外带食物。所以用你的脚,你手里的人民币去投票!如果正式营业后,迪士尼方面确实由于定价过高,门可罗雀。为了盈利,它一定会降价。如果还是人满为患,摩肩接踵,那说不定定价还低了呢。

中国青年报发表观点:作为度假乐园,迪士尼的定位本不是低端大众消费。尽管迪士尼的影响早已大众化,低收入群体玩迪士尼的热情甚至更高,出于拓展市场与提高影响力的考量,迪士尼也希望覆盖更多中低端客户,但基于市场供求设定必要的价格门槛,对于任何商业机构而言,恐怕都不无必要。更何况,迪士尼价目表其实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着灵活的价格调整机制。从各地迪士尼的运营机制来看,门票与餐饮价格都会根据市场情况调节。机场、火车等公共场所的餐饮,的确应当考虑大众消费能力,不该过于“高大上”。但迪士尼是纯商业机构,不必有这些顾虑。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既然迪士尼并非日常生活必需品,不是医疗教育,不是柴米油盐,就算十万元玩一天,咱也没意见。

小蒋随想:上海迪士尼目前被吐槽最多的是餐饮价格。既然园区里吃喝贵,自带不就完了。上海迪斯尼并非不允许外带食物,其官方表示,罐装婴儿食品、包装完好的果汁、水等饮料及包装完好的食物都可以带进乐园,只是游客自己在家制作的食品不能入园。换言之,游客完全可以自带未开封的火腿肠、面包、饮料。有人还晒出在上海迪斯尼里吃自带碗装泡面的照片。如果觉得自带食物“跌份”,那是你的心理问题。说实话,中国的国情很复杂——既有数以千万计的未脱贫人口,北上广深数万元一平方米的房子又被“抢购”;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连读书都困难的同时,国人出境游每年已超一亿人次,在境外“买买买”的豪气令老外乍舌。国内贫富差距客观存在,劳苦大众有之,不差钱的主儿也不少,这决定了纵然上海迪士尼价格较贵,恐怕还是有大批国人前往游玩。这也是迪士尼在上海投资的底气。迪士尼的卡通人物是可爱,但迪斯尼绝非“慈善乐园”,这就是现实。

高知被骗是标题党,个人信息泄露是症结

背景:《解放日报》报道,“高知”人群已成为大额诈骗的重点对象,“低智商”才被骗是一种认知误区。调查表明,事业单位职工、无业和离退休人员是高发人群,被骗者的文化水平很多都比较高。该报的调查表明,单单是复旦大学,平均每周至少有1-2起金额在500元以上的诈骗案发生。

广州日报发表张结海的观点:“高知”并非什么知识都高,他们无非自己的专业知识高一些罢了,而目前骗局中涉及较多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子支付等知识和常人相比也未必丰富。前不久,我去成都做社会调查,回沪的当天上午收到短信,提示我的航班取消了,要求我改签其他航班。我当时差点信以为真,好在同行的同事立即提醒我这是诈骗短信,尚未发生什么经济损失。至今,我依然感到后怕!我多次问自己,你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高知”、自己还专门写过分析诈骗心理文章的“专家”,为什么照样差点上当受骗?我想最关键的是,骗子对我个人信息的准确掌握让我防不胜防。我的姓名、手机号、航班号骗子是如何获得的?个人信息的泄露者、贩卖者为什么得不到有效打击?电信服务提供者为什么曾经频繁地自说自话地为消费者开通某项业务,换卡服务为什么可以如此轻率?这一连串的问题得不到回答,“高知”、“低知”们的防骗之路还很漫长,因为不是骗子有知识,而是制度有漏洞。

小蒋随想:现在办事常常要求填手机号、身份证号、住址等各种个人信息。更有甚者,不仅要求你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还得让你双手持自己的身份证拍照,而且照片必须露出两只完整的手臂。这一连串的要求,是要证明“你就是你”,你是“合法的存在”。如果你不填,仿佛就是你心里“有鬼”,很多业务就办不下去,还会被“停机”、“关账户”。所以,你不得不“如实”填写提交。在你自证身份、折腾一通之后,会不会琢磨收取这些个人资料的机构是否靠谱?你审核了我一番,我怎么知道你能不能靠得住?现实是,你根本没法确定。而收取有关资料的机构与单位,其工作人员有的可能干几个月就离职,谈不上“忠诚度”。一些单位或许会与员工签保密协议,但面对频繁流动的员工,是否有能力进行“离职审计”?一般单位没有侦查权,其实搞不清员工私下会干什么。如果稀里糊涂,单位不会报警。若不是大案,警方也未必会全力调查。如今个人信息泄露多发,一些卖个人信息的人有恃无恐,也有了某种解释……再看骗与被骗,其实与读书多少没有绝对关系。“术业有专攻”,骗子不必读博士、写论文,只要专心于骗术、念好“话术”模板就够了。而哪怕是读过博士的人,面对非本专业的“挖坑”,照样傻眼。高知被骗也是“标题党”,关注骗术与漏洞才明智。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