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博物馆美术馆“惊艳”打开
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不但能用更多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释放市场活力,也能推进产业结构性改革
近些年,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平时不少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然而一旦有特展、书展、专题展,或是有趣的体验式文化活动,便立时爆满,像世博会中国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故宫石渠宝笈特展、首博海昏侯出土文物展、在浦江边还原西部洞窟的喜玛拉雅美术馆敦煌跨年大展……无一不人流如潮,人们扶老携幼,宁愿忍受数小时的排队之苦,也要享受片刻的精神洗礼。
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的中国,文化需求也在迅速放量。不断出现的排队长龙,其实是一种警示:国人对文化渴求的旺盛与文化供给、文化创意的相对不足形成巨大反差。其实,平时各种馆里仍然深藏着无数“月光宝盒”,但在刻板传统的展示方式下,本足以惊艳世人的重宝正渐渐蒙尘,缺乏正确的、有创意的打开方式。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一份文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要旨是深入发掘馆藏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利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用国家的力量,以开放的体制,来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从历史文明中挖掘文化创意, 进行产品开发,这显然还有更加深远的含义。
首先是着眼于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和国家软实力。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然而有文化缺创意,让我们在对下一代、对海内外讲述中国故事时常常难以得心应手。在世界上一提起中国文化,常常还是熊猫、功夫、中餐、双面绣……反观左邻右舍,韩剧对韩国历史文化的成功推广,日本动漫抓住了无数少年的业余时间,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往往展示国家软实力的成功。
其次,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不但能用更多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释放市场活力,也能推进产业结构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已迅猛发展为支柱性产业。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往往大幅攀升。根据最新统计,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8000美元,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此其时也。
第三,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应对L型经济走势?文化产业既可提振信心,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围部队”。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爬坡阶段,文化市场往往能产生“口红效应”,文化创意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激励作用,并为自己赢得宝贵的发展机遇。
因此,用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高新技术的力量,在政府的鼓励推动下,让久藏深闺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开发出源源不绝的文化创意产品,培育创新型新文化业态,深孚民心,深具发展空间。
需要提醒的是,在开发文化产品的同时,不能丢掉博物馆的公益属性,要着眼创新,不能唯利是图、过度商业化。
一个文化产品百花齐放的时代,值得期待。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18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