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观点1+1

大学甄别“伪贫困生”与社会“真诚信”

蒋萌
2016年05月09日15:19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字号

精神病人砍死牙科医生算“医患纠纷”?

背景:5月5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在家中被一名男子砍成重伤,身中数十刀,男子随后跳楼身亡。7日中午,陈仲伟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辞世。医院通报称,砍人者自称1991年找陈医生做过口腔手术,现牙齿变色要求赔偿。

中国青年报发表曹林的观点:这就是一起严重的暴力伤人事件,一起刑事案件。即使砍人者自称是患者,自称20多年前找医生做过口腔手术,可这算什么患者呢?将这种完全没有一点儿正当性的暴力伤害称为“医患冲突”,只会激起群体对立并变成“标签战”。一个暴徒作恶,其他患者何辜?暴徒作恶,怎么能让医患关系埋单?我厌恶舆论对医生的态度随着一些个案不断摇摆:今天,一个医生被砍身亡,一片悲情中向医生致敬;明天,一个患者遇到庸医导致病情被耽误,一片愤怒的骂声涌向医生;后天,媒体报道了一个医生因太累而睡倒在手术室地上的照片,“最美”“最帅”的赞誉又涌向医生;再后天,一个过度医疗事件曝光,又让舆论急剧转向对医生的批判。医生们肯定也烦透了这种随着个案而起伏的情绪。他们不需要浮夸和廉价的“最美”,也不需要难听和污名的“最毒”,他们需要社会对这个职业公正的评价——正如他们并不希望有什么特别的保护和特殊的待遇,他们希望的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安全和尊重。医生不是上帝,不可能包治百病;患者不是上帝,不是花了钱就可以对医生提不切实际的无理要求。患者到了医院,医生肯定会尽力,但面对生死的自然规律,医学还有太多的无力和局限。医生们不需要悲剧发生后的怜悯,需要的是媒体对这类事件客观和专业的报道,需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医闹,需要卫生行政部门能改变缺位而扮演一个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请先把最基本的安全和最起码的尊重还给他们。

小蒋随想:据报道,作案者此前有精神病史,由于其跳楼身亡,已无法鉴定其砍医生时是否正在犯精神病。但是,精神正常的旁观者应能判断,25年前做的假牙变色是否可以成为“医患纠纷”的理由,是否可以据此找医院要求赔偿,是否能够形成“巨大仇恨”去砍一名退休在家的医生几十刀。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一起暴力行凶案,可能是一起精神病人发疯导致的悲剧,不应在医患关系上“做文章”。如果有人觉得精神病人砍死牙科医生“应各打五十大板”,这样的人恐怕也该去精神科找医生看看。又或者,这样的人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将对医生的成见“嫁接”到这起血腥悲剧上,这同样是病态的。医患关系紧张,与不成功的医改、社保体系不健全、医疗收费不合理、个别医生缺医德、个别患者不理性、医闹搅浑水等等有着复杂的关系。医疗问题复杂的背后,又蕴含着人性的复杂乃至丑陋。此时,越是非理性的想法与态度,越会令复杂的情况变为乱麻,这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至于理性的价值,具体情况针对性处理,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大学甄别“伪贫困生”与社会“真诚信”

背景:“21人取消贫困生资格,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近日,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正式公布了对4463名贫困生话费调查和处理结果。从2013年开始,江苏大学尝试每年以手机消费调查的方式对在库贫困生进行资格再认定,对月平均消费100-150元的贫困生,建议降级处理;对超过150元的,则建议取消贫困生资格。

京华时报发表顾昀的观点:有人大感不解,贫困生就不能多打电话?还有人认为学校此举过于苛刻,缺乏人文关怀。其实,江苏大学对一些话费较高的同学进行调查,确实因特殊原因话费超出的学生,并不会被取消贫困生资格。这样做,相当于照顾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而不是蛮横无理地“一刀切”。不过,这种做法本身也有一定缺陷。比如江苏大学要求学生提供的仅两个月的话费记录,虽然调查对象的普遍性有了,但数据采集的完整性稍显不够。真正的贫困生,其消费水平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而滥竽充数者,也很难长期掩饰下去。学校既要给贫困生真正的人文关怀,也要避免扶助资金被浪费和滥用,这就不能采取偷懒的办法,而应扎扎实实地做好动态管理。

新京报发表熊丙奇的观点:在笔者看来,高校在帮困时,可以使用大数据,但必须注意两方面,一是使用大数据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且数据要科学、全面;二是可以通过和校友、中学、地方政府的合作,来了解本校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建立另外的大数据平台,即借用现在的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平台,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也进行如实记录,这有利于跟踪关怀贫困学生,包括今后针对贫困学生的招生计划,都应根据家庭经济情况来实施。当然,我国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完善每个居民的纳税证明体系以及征信系统。

小蒋随想:“诚信记录”近些年常被提及,但真正具有公信力的、范围辐射全国的、各行各业共享的公民诚信记录并未建立起来。反倒是,不同部门与行业搞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诚信记录。比如,有的地方将闯红灯的人列入地方版不诚信名单;对于游客不文明行为,旅游部门记录在案时,也宣称是“为推进旅游诚信建设工作”;还有乘客大闹机场,影响公共安全,同样被记入诚信档案……上述不文明乃至违法行为确实应当严惩,但这些不良行径与个人信用是一码事吗?信用意味着诚实守信,往通俗了讲,就是不撒谎,在契约精神层面,考察的是履约力。信用不是筐,不能把各种不良问题都往里面装。或许,正是因为具有公信力的公民信用体系仍未建立,一些所谓的信用记录又不太靠谱,使个人不诚信的处理不严肃、后果不严重,某些人才在撒谎与骗人时有恃无恐。此外,某些富县“争当”贫困县,一些虚假政绩嘚瑟蒙人,假冒伪劣产品繁多……这些“氛围”令个体的不诚信耻感进一步降低。说到底,大学里的伪贫困生,只是各种社会不诚信问题的冰山一角。诚信建设、诚信记录需要“顶层设计”,而不是各自为政、胡搞乱弄。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