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评:网民来自群众,网意反映民意

理观
2016年04月25日14:39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字号

7亿,是活跃在网络世界里的中国力量。近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如此以亿记的数量级成就,背后是强大的网络民意,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认真对待,而且要及时倾听。

网民是老百姓的一部分,老百姓在网上就意味着部分民意在网上。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项民意调查,以前往往需要打印厚厚的一沓纸,要么让政府工作人员下去分发再收回,要么委托专业调查工作来承担。如今,网络让民意跨越了时空距离,不管是“PC端”还是移动端,动动鼠标或滑动指尖就能实现政府与老百姓间的互动往来。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沟通便捷,网络赋予民意新的内涵,给政府新的契机。

“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想群众之所想、听群众之所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早已实现了从线下走向线上、从单向沟通变成线上下的互动。“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正是此意,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不需要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而是在这个“无所不网”的时代,要学会网络、用好网络、用足网络,让干群沟通、官民交往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最大程度地实现无缝对接。

不过,网络世界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往往不是简单的“你情我愿”,即使在网上跟踪民意、关切民情、集纳民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老百姓的现实利益呈现主体分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诉求,既有赞扬声也有批评声,这一方面考验着政府如何对等地听取多方意见,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有在网络“杂音”中辨别“真声”的能力。又如,基于网络传播广、速度快的特点,针对某些舆论热点,政府有关部门如果不能及时跟踪舆情、了解网民态度、给出有力回应,那么网络意见很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演化成现实纠纷。

其实,老百姓上网表达的不仅是个人意愿,领导干部上网关注的也不应只是个别态度。网络早已不同于传统的舆论场,这里有建设性意见、有求助的各类困难、有困惑的政策疑问、有模糊不清的认识、有需要化解的怨气,它们是网络民意的呈现,也是现实民意的样本。领导干部需要“经常上网看看”,只有把“网络众意”当成“网络公意”,才能让互联网真正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多元的民意民情需要理性表达,良好的网络生态需要共建共享。领导干部请勿给自己装上“防火墙”,因为民意在网上,群众也在网上。 

(责编:王倩、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