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扎实减排 慎言“拐点”(生态论苑)

潘少军
2016年04月23日02: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如果说我国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已经全面达到“拐点”,恐怕言之过早,过于乐观。太乐观或者太悲观的判断,都不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推进

  

  国际能源署最近发布报告指出,全球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连续两年实现零增长,中国对此贡献巨大。同时指出,中国2015年能源行业的碳排放出现明显下降,而且连续第二年煤炭使用量减少。2015年燃煤发电占中国电力的比重不到70%,比2011年少了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水电和风电等低碳能源的比重从19%增至28%。

  作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煤炭消费总量的下降,不仅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贡献很大,而且对减少细颗粒物(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也具有重要意义。环保部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33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4%;161个可比城市的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3%。这与煤炭用量减少,是有很大关系的。

  “激情燃烧”的煤炭少了,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有所放缓;另一方面,是我国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2015年,我国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容量,分别比2014年激增74%和34%,在能源替代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我国在工业节能减排上下了大功夫,比如在钢铁、电力等领域强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这对于降低煤炭消耗总量,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排放总量,具有显著作用。

  不过,我们对于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前景,还不能过于乐观。前不久,有国际知名大学发表报告称,中国在2015年甚至2014年就已经接近碳排放峰值,比预计的时间点要早得多。实际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仍然任重道远。此外,未来我国经济可能触底后缓慢回升,不能排除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不降反升的可能性。“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减少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如果说已经全面达到峰值,达到由升转降的“拐点”,恐怕言之过早,过于乐观了。

  我国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在环境保护方面,“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之一。提的目标是“总体改善”,而不是“明显改善”“大幅改善”。这样的目标,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是经过论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太乐观或者太悲观的判断,都不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推进。

  切实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能源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才能顺利实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的目标,让“拐点”早日到来。

  当前一个时期,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点,其关键在于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来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在国际大宗商品需求及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目前正是各主要产煤地区痛下决心,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推进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从长期来看,在数十年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可能改变,应更加重视煤炭的清洁和高效利用,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利用激励措施和倒逼机制,努力将更多的黑色煤炭变成“绿色能源”。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23日 09 版)
(责编:王政淇、刘军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