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校园“僵尸车” 如何更好地唤醒?
又到毕业季,关于校园“僵尸自行车”的话题也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日前,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选择自行车出行的人很多,而存在“僵尸车”现象的占比更是多达88.89%。(4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惨遭遗弃的“退役”交通工具,僵尸自行车大都经历过时间的风霜、岁月的摧残,不仅年老色衰,多数早已“风烛残年”——站着也好,躺着也罢,都占用公共空间,而锈迹斑斑、灰尘遍布、横七竖八更是有碍观瞻,惹人生厌。
这个问题很难处理吗?按理说应该很简单,毕业生可以转手或者留给学弟学妹,实在没人认领的,学校不管是变废为宝还是一卖了之,都很好操作。但现实是,近年来,僵尸车问题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普遍尴尬,一些“门槛”也难倒了不少聪明的头脑。
首先是法律顾虑。自行车作为学生的私有财产,校方无权随意处置。不过根据法律规定,无主自行车是抛弃物,任何人都可以取得,但如何界定自行车是否无主呢?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不处理又有麻烦,处理则可能会费力不讨好,于是很多学校本着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原则,静候时机,想让时间给出答案。
其次是途径问题。对于毕业生而言,临近毕业往往日理万机,相比毕业论文或者工作offer,小小的自行车显得不足挂齿,与其花费时间成本为其“料理后事”而又没有便捷可靠的平台、途径,倒不如一丢了之。
所以,如何激活僵尸自行车?先看“谁来做”。对于僵尸车处置,校方出面有公信力,社团组织则有人力资源和亲和力优势,因此不妨双方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怎么做”。对此,首先要规避产权风险,处理僵尸车之前进行公示是必要流程,而公示也应通过多种途径保障学生的知情权,比如在班级通知、张贴海报等常规途径之外通过网站、新媒体等手段确保公示到位。其次公益探索。从现状来看,利用僵尸车进行公益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效果显著。当前,已有高校将僵尸车打造成“爱心车库”,捐给贫困生使用;有的则尝试“公益自行车”,甚至开发租借系统供学生免费借用,成为一道文明风景,而残破不堪的车辆则按废品出售,收益用于公益自行车的维修保养等。此外,搭建平台。通过学校论坛、新闻网站等搭建信息平台,供学生出售、租借自行车等,提高校园自行车的使用效率,在源头上减少僵尸车现象。
最后“何时做”。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僵尸车的处理也应该把工作做在前面。学校协会不妨在毕业季来临之前就通过“扫楼”、网络调查等形式对接学生的相关需求,了解其处置意愿,不管是捐给学校公益项目、转送学院贫困生还是转卖、留给师弟师妹使用等都可提供相关服务,从而真正提升处理效果。 (夏振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