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找准症结做好价格工作

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物价周期波动及启示

陈乐一  张  丹
2016年04月18日03:5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价格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剧烈的物价波动。对过去的物价波动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有利于做好当前价格工作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波动周期划分

  利用“谷—谷”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物价(本文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波动进行周期划分,有代表性的物价周期有5次。

  第一次是1978年—1983年。在这一轮周期中,物价峰值出现在1980年,为7.5%,物价周期的峰谷落差为5.5%。其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我国出现明显的投资过热、消费支出增加等状况,财政支出加大导致严重的财政赤字;另一方面,国家调整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物价。

  第二次是1984年—1986年。此时我国价格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全面放开价格有效活跃了市场,也使隐蔽的供给短缺和受抑制的需求进一步公开化,加之经济过热、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物价全面上涨。1985年物价涨幅达到9.3%,物价周期的峰谷落差为2.8%。

  第三次是1987年—1990年。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回暖,但经济运行中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加之1988年的“价格闯关”,物价涨幅达到18.8%,1990年又急降到3.1%,物价周期的峰谷落差高达15.7%。

  第四次是1991年—1999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波幅最大的一次物价周期,峰谷落差高达25.5%。其中1992年—199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分别达到44.4%、61.8%和30.4%,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房地产热,导致1994年物价涨幅达到24.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物价峰值最高的一年。

  第五次是2007年—2009年。这一时期物价的峰谷落差为6.6%,物价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导致物价波动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的物价波动是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外部冲击对物价波动的影响。近10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和外部需求减弱形成了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国内物价受国际经济冲击而出现波动。二是从我国分类价格指数看,食品价格显著领涨CPI,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三是资产价格波动的因素夹杂其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无论房地产价格还是股票价格都出现过异常的剧烈波动,不可避免地导致物价涨跌。此外,在物价周期波动中,一些政策性因素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稳定物价的思路和建议

  目前,我国物价较为稳定,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高度重视并做好价格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一是优化货币政策体系,保持市场环境稳定。央行应在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同时,注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向利率市场化转变;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利率进行微调,维持货币市场环境稳定。二是加大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的战略储备规模,缓解我国资源瓶颈制约。进一步完善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在我国建立国际定价中心,逐步获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粮食和农副产品储备机制,提高粮食和食品供给能力。推动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农副产品流通费用,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四是促进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品等资本市场工具全面发展,拓展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分散投资风险。制定合理的房地产定价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8日 16 版)

(责编:王政淇、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