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观点1+1

“离婚买房”是道德颓败还是政策之殃?

蒋萌
2016年04月14日16:05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字号

“离婚买房”是道德颓败还是政策之殃?

背景:楼市新政出台不久,上海天津等地出现“假离婚”高潮。有报道说,上海部分区县的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需要每日限号,天津某地办离婚手续的夫妻多了30%以上。夫妻通过假离婚,可以达到绕开限购、避税、享受首套房首付政策等实惠。

新京报发表杨国英的观点:调控政策的错位,是“假离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对于北上广这种具有强大人口吸纳力的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住房具有的投资属性是不容回避的,政策对此采取堵先于疏的态度,导致了投资者不惜假离婚也要购房。“假离婚”这种现象如此盛行,也反映了一种让人忧虑的社会道德风气,这种风气的出现,与我国信用文化、信用体系的缺失有关。好的政策不应存在变异为鼓励丑行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假离婚”所反映的信用文化缺失,一定程度上也应由不合理的楼市政策引发。目前包括楼市在内的部分调控政策,往往过于重视经济效果,而忽略了政策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抑制房价只是楼市调控最表面化的目的,满足刚需、造福社会和民生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合理的调控政策应该在尽可能减少干预的基础上,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的,将社会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表面化的经济指标纳入考量,才不会制定出错位的政策,也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假离婚”之类的现象一再上演。

小蒋随想:人都是经济理性的,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在客观上让人们在经济与道德之间作选择,一些人难免会倾向于选择前者。单纯指责这不道德,可能罔顾了其中的无奈。有必要指出,法治社会应当尊重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益,而不是将个体权益以夫妻或家庭的形式“打包”在一起。因为,“权益打包”可能会模糊独立的人格以及由此产生的诉求。这种模糊本身暗含某种“侵权”。比如,在征地与拆迁中,理当以每个人为基础进行利益补偿,体现每个人的权益。如果以家庭为单位补偿,而且以家庭为单位补偿的金额低于按独立个体计算的金额,让当事人如何心平气和地接受?即便一些人妥协接受,也不代表相关政策公平。扪心自问: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难道没有不满?既然如此,一些人选择不接受,或以离婚的形式与政策博弈,对这些人挥舞道德大棒,底气是否充足,恐怕见仁见智。一线热点城市的房子兼具居住与投资属性是客观事实,管理者希望遏制投机没有错,但以家庭为单位限购所遭遇的“变通”也是明摆着。在法律层面,没有“假离婚”一说,领了离婚证,就是“真离婚”,离婚买房者也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胡乱放生”背后有多少“伪善”?

背景:日前,北京怀柔汤河口镇山林里发现数百只被放生的狐狸和貉,还咬死村民家禽。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信徒通过网站、QQ群等方式组织信众放生,放生种类包括鸟、鱼、龟等,但部分生物被盲目放生后除破坏生态平衡外,自身存活率也堪忧。

新京报发表孙曙峦的观点:据了解,被放生的狐狸并非野生狐狸,而是人工饲养的,到了野外很难成活;狐狸咬死不少家禽,给村民造成不小的损失;作为外来物种,被放生的狐狸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在佛家看来,放生能够为信徒消灾积德,最终让信徒获得福报。但佛家所说“放生”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出于慈悲心理下的随缘之举。比如说,偶然遇到受伤的野鸟,将它养好后放归山林,这就是放生。真正的放生,对被放生的动物和自然环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可如今的一些放生,已背道而驰,根本不是行善,甚至有时是作恶。比如之前有媒体报道,竟有人在广东某公园放生眼镜蛇和五步蛇。对于伪善的放生,丰子恺曾严厉批评:“他们平日都吃素、放生、念佛、念经。但他们吃一天素,希望得到比吃十天鱼肉更大的报酬。他们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他们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字变成金钱……”放生,也要真正为动物着想、为生态环境着想。伪善的刻意放生,早该休矣。

小蒋随想:胡乱放生,不是积德,而是作孽。胡乱放生的事情接二连三,说明一些人不光对宗教理念的参悟停留在皮毛,而且不读新闻不看报道,只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行善”。这样的“善”,即便不是出于恶意,也是一种破坏生态环境的伪善。透过此类事情,也能看出某些人所谓的宗教信仰实属盲目跟风,并没有真正理解宗教的本意,更多是以“有信仰”作为一种可炫耀的资本或实现自身私心杂念的“万灵药”。这样的“信仰”很多时候很虚伪,但当事人并不承认自己虚伪,甚至还会恼羞成怒地反驳旁人“不懂”,声称这是“信仰自由”。这也是一些人明知故犯地、只根据自己意愿胡乱放生的原因。与这样的人讲道理或给予相应惩处,效果可能很有限。这确实是一种尴尬。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