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京华时报:一家出版社可以开多久?

叶倾城
2016年03月30日08:50 | 来源:京华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家出版社可以开多久?

  不久前我读到一本书,写到了日本的贝叶书院,1681年起已在印书卖书,三百余年专心一意。到现在,坊间还有它百年前的出版物有售(自然是在旧书店),“穿线无一脱落”。作者的感叹:要说文化积累,这就是了。

  看到人文社庆祝六十五周年的新闻,我下意识想到贝叶书院,也许,人文社也有机会是下一个贝叶书院?

  我小时候看过的第一套《红楼梦》就是人文社的;《一千零一夜》只有人文社的是全集,其他的都是给小朋友看的洁本兼节本。那时我从未遥想过编辑是谁,出版社又是何等模样,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一本书除了作者之外,还有编辑、校对、审稿……这许多人。我只是阅读,它给我什么,我读什么,它是最高大上的出版社,是一个国家的文学与文化面貌。

  但我……已经说不出,我最近一次买人文社的书,是哪一本。可能是因为,我买书的量越来越少了,长安米贵,但房子更贵,房间装不下这么多书,地板有可能被压垮。现在带一本纸质书回家,需要的勇气不比抱一个弃婴回家少。

  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我渐渐不太看这么严肃的书了。

  碎片化时代已经来临,地铁上人手一部手机,偷偷看看,有些在看朋友圈上转来转去的鸡汤文,有些在打小游戏,有些在看美剧,也有人在读小说,我偷眼一瞥,估计是个打怪的网络小说。文学在哪里?是存在还是不存在?

  也许,正如这个时代的音乐往往是以几十秒钟彩铃的长度呈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也是如此:一方面是百花齐放,就内容:雅文学、俗文学、盗墓文学、宫斗文学……越来越门类齐全。就形式:纸质、电子、听书——以后还会有触摸书吧,总是在翻新升级。另一方面却是泥沙俱下,阅读多半是出于娱乐或者是专业方面的学习。安静沉重的书,触探灵魂、质疑人生的书,大部分人不愿意碰:日子已经很累,何必让自己累上加累?

  最近出炉的作家富豪榜,上榜者以童书作者及网络作家为主,十年磨一剑的书当然也有人写,也有人读,但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样的寂寞。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知道。

  中国作为至今仍有大量文盲的国度,我倒真心觉得,有个微信微博的,能保证普通人每天的一定文字阅读量,其实还胜过都在打麻将、侃大山。而作为非专业读者,应该读多少书?这取决于当事人的心性、成长环境、收入状态,难有定论。鲁迅说“有病不求医,无聊才读书”。已经做不到了,无聊的话,上网看弹幕吧。

  但我还记得曾经读书的心情,读完了又激动地打电话给朋友交流心得,电话粥一煲一两个小时,真是“少年说书气横斗”。我也有朋友渐渐退休,开始重读经典。莫言得诺奖后,一天内,图书馆里他的书就被借空。所以我想,所有的躁动都会沉淀,碎片积少成多,到时候堆满屋子,我也会回到读旧书厚书的时代吧。

  到那时,我知道人文社一定还在,还在等着我。

  (叶倾城)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