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羊城晚报:鼓励“告老还乡” 反哺“乡土中国”

剑客
2016年03月14日14:38 | 来源:羊城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鼓励“告老还乡” 反哺“乡土中国”

  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针对现在“农村传统民俗退化,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待改进”提出的解决办法。笔者闻之,深以为是。

  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对成功的执着追求,而高级官员、富商巨贾等“成功人士”的告老还乡也有着从汉唐到明清的悠久历史,这一进一出为中国乡土社会的自我循环奠定了基础。曾几何时,这种循环被打破,紧接着是愈演愈烈的“马太效应”——农村的、落后地区的人才甚至是人口,都被城市、发达地区单向吸走。试看,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发达地区,哪处不是广纳人口密度奇高?北上广深这些巨无霸城市,哪个不是吸引着来自全国的顶尖人才?

  读书、考学,打工、经商,不少农村和落后地区的人们通过这样的途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人口和人才的单向流动,在个人命运被改变的同时,对于本地域的发展却几乎没有促进作用——落后地区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养育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去建设别人的家乡去了。在计划经济时代,虽已然是集中力量建设工业和城市,但是通过对重工业的梯次布点,大范围内征集工人,客观上保持了一定的地域平衡,而大学生的计划分配,也为落后地区维持了一条微小的人才输血通道。进入市场经济之后,资本的走向必然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人才和人口也随之而动。让千辛万苦跳出“农门”的年轻人才回去,有着现实的难度——施展空间的约束,对培养成本的回报,对个人成长的追求……看看清华北大的学生,除了原本就来自发达地区的之外,有几个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去?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广袤农村的日益老龄化和空心化以及中小城市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的日益固化和庸俗化,这又反过来加快人口和人才的流失。

  在这样的情形下,让已经退休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去,恢复中国几千年来的乡贤文化,是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一种现实反哺:一是他们已经完成自我奋斗的历程乃至培养后代的任务,少了现实的羁绊。二是他们的学识水平、道德修养、人脉关系,可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移风易俗起到促进作用。三是他们的存在,可以对当地的社会秩序起到稳定之效,基层官员的行政行为有了额外的监督,地痞流氓的胡作非为多了顾忌的对象。四是他们当中的专业人士,比如医生、教授等等,亦可以一己之力造福一方百姓。五是他们多年来的行事方式甚至生活习惯,也可能给农村地区诸如改水改厕之类的事情带来推动。六是他们的现实需求,可能促使交通资源、卫生资源的下沉,从而有利于当地百姓。

  叶落归根,是正常的生态循环;只出不进,必然失去平衡。如果任由人口和人才单向流动,那么地域差异只会越来越大,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创造条件,鼓励退休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也是对家乡养育的回报;而恢复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也有利于实现乡村的传统自治,降低整体的行政成本。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城市的繁荣昌盛,同样需要乡村的生机盎然……

(责编:颜子昂(实习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