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南方日报:高科技同样塑造我们的生活

施经
2016年03月11日09:38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高科技同样塑造我们的生活

  当被问及高科技与日常生活有何关系时,科技部部长万钢以内蒙古一家企业使用“北斗”和无人机放牛为例做了回答。万部长的对答和机智令人击掌。

  “高大上”的科技发明和“高精尖”的科学研究一直被视为与现实格格不入,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同具体的物体或事件打交道,而高精尖的科技成果,要么如航天火箭、人造卫星直指浩淼宇宙,远离市井;要么如引力波的发现,荡气回肠,却只能围观;要么如尼伦伯格对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究的突破,普通人根本不知所云,更遑论思考其同生活的联系。过去,面对“高科技与日常生活有何关系”这一问题,科学家和研究者多半会这样回答:二者虽无直接关联,不过科学研究不能以狭隘的功利目的为指向,研究本身就是价值和目的。随着高科技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越来越庞大,科研已成为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的事业,公民作为纳税人、国家作为项目支持者,有必要也有权利对项目的现实价值进行监督和评估,照旧搬出非功利主义的论调,已经行不通。

  相形之下,万部长的回答更为直接和坦诚,即高科技也无需回避现实效益转化的问题,高科技与生活中铢积锱累的各类技术革新一样参与塑造我们生活的过程。19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一次土地测量过程中,开始建立“空间曲面的微积分几何学”,这一专业名词着实恼人,它的根本原理却极为简单:地面是弯曲的,不是平坦的。当你翻阅高斯著作中一连串公式,你能想到这些已成为现实中指导土地丈量等工作的基本准则了吗?我们所存在的世界,已然在承受着这些高精尖领域的发明和创造的恩惠,许多改变,已经在悄然发生,只是我们受惠于此而不自知罢了。

  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不过也着实有不少人发出疑问:发展航天事业与现实的民生建设有什么关系?为何不把发展航天工业的资金完全转移到扶贫领域?对此我们不必急于回答,先略微盘点一下2015年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些许成就:3月31日发射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3—9月发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9月20日长征六号1箭20星首飞成功;11月1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降落月球并划定“广寒宫”范围;12月17日发射世界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等等。从近处讲,我们每天能够欣赏电视节目、收听天气预报、使用手机和各类导航设备,均托赖于火箭和卫星的发射;从远处讲,在未来,我们能否参与到星际旅行、星际移民等关乎安危存亡的事务,能否积极应对来自外太空的机遇和挑战,最终让国民获益,均需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如何而定。更何况,在航天技术不断增强的同时,我国航天工业已开始寻求商业合作,2015年9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四维裔遥公司,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遥感数据服务,这就同我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了。

  在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说道:“基础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谨的和缓慢的,又是震撼性的、革命性的和催化性的。”我们虽不鼓励以清教徒式的禁欲精神来进行科学研究,但像航天工程这样的高精尖研发,其理论的起点和成果指向都更为纯粹和宏大,学会等待是必需的。因为,即使等待的过程有些漫长,但高科技带来的变革往往都堪称革命。

(责编:董晓伟、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