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南方日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6年03月09日09:02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对湖南在内的各地方如何创造性开展工作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也进一步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目标,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多次强调“获得感”。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总书记首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后更将“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上升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之一。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指出“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在地方考察调研时,总书记强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总书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这些理念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目标所向,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佳注解。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关系到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因此,这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要体现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这是一场硬仗,必须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最终目的在于让人民群众通过改革更多获得优质的物质保障,更好获得良好的民生服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足长远,既要把握好力度又要掌握好节奏,既要解决主要矛盾也要化解次要矛盾,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创造市场机会、激发市场活力。面对这场改革攻坚战,我们必须保持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拿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全力打赢这场硬仗。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如果民生事业无法得到保障和改善,必将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因此,我们必须一手抓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为政之道,民生为本。”财政收入增长虽然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特别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同时,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坚决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因此,我们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具体来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研究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作业配套等建设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切实夯实农业基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广东做好今年的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补齐民生事业发展短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责编:董晓伟、王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