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打造创新谷 增强广东创新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建议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人才、成果和科研平台优势,在高水平大学周边打造创新谷,形成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地和科技创新机构的聚集地。
“创新”热度不减,而为创新驱动发展助力,高等院校也是责无旁贷。在这方面,在高水平大学周边打造创新谷,有利于为科技成果孵化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释放高校、科研单位的创新潜能,有利于增强广东创新力、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值得尝试。
根据先行者的经验,创新谷至少汇聚着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和创新园区,需要创新基地、创业中心、成果孵化平台、人才配套设置等作为“标配”。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高水平大学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镇,手握一大批科技人才,而且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地、科技创新机构的聚集地,基础深厚,先天条件优良,因此也会更易操作、更可行。不过,建设容易,健康长远发展却绝不简单。尤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各地、各种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园、产业园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对于这些平台,创新谷在提升自身吸引力方面需要实实在在的硬功夫。
首先,创新谷需要严密的制度设计。在大学周边打造创新谷,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尤其是需要政府扶持引导,也需要运用市场力量,因此要通盘考虑、科学统筹——政府与市场该怎么分工?如何监管?科研成果转化如何激发各方动力又能保证效率与公平?这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作为前提和基础。
其次,创新谷需要充足的政策配套。创新谷需要人才,需要优质项目,而人才与项目相互吸引更是关键。近年来,很多城市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人才战略,为吸引人才竭尽所能、“大招”频出;而为了吸引优质企业、创新项目、创业团队落地,各地也不断释放政策吸引力。在这方面,创新谷不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打造一套集合人才吸引、扶持基金等政策的“大礼包”作为竞争力,并且要更给力、更有“诚意”,从而吸引高精尖人才与项目“潜力股”慕名而来。
此外,软环境同样重要。对于一个创新平台而言,其优势往往不在场地和规模,而在于创新环境,而创新环境除了政策吸引、硬件配套等还可以有更多细节。比如,很多孵化基地开设创新课程、讲座,打造内部沟通平台,提供代办业务、保洁等细致周到的服务,从而让人才、企业专心工作,让一切为创新服务。
高校打造创新谷,期待它能释放创新能量,变成发展新高地,为创新驱动发展添砖加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