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人民要论: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金  碚
2016年03月07日04: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源头入手
  徐 骏作(新华社发)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需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朴素意义上说,供给就是出售,需求则是购买。供给方为产品卖方,需求方为产品买方。形成这一关系的前提是产品交换以货币为中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货币关系发展为一个复杂系统,包括供给侧和需求侧。前者是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活动,即实体经济体系;后者是形成购买力的活动,即货币经济体系。与传统社会中货币也是实体经济产出品(贵金属)的情况不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绝大多数货币不是由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而是由货币当局(通常是政府)和金融体系“创造”出来的。除了占少数的“基础货币”由货币当局供给之外,流通中的绝大多数货币是由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储蓄—放贷活动“创造”的,是信用的产物。于是,可以这样粗略地理解:供给侧为产品侧,需求侧为货币侧。

  由于存在这样的供求对应关系,宏观经济供求平衡就可以大致理解为供给系统所生产的产品总量同货币系统所形成的流动性总量的均衡。据此可以设想,通过调控货币流通总量(流动性)对产品生产即经济增长进行调控:当增长缓慢(失业率高)时扩大流动性(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加速;当经济过热时收缩流动性(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给经济降温。这就是以需求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学干预政策的基本原理。

  如上所述,货币量或流动性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的信用活动产生的“乘数效应”创造的,主要表现为“债务”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额。于是,从需求侧着力的经济刺激总是表现为更多“举债”。如果长期实行刺激政策、无节制的债务扩张超过一定限度,不良债务和不良贷款的比重必然上升,积累越来越大的风险。这就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现实。

  为了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实行扩张政策,实质上是扩张货币,加速债务增长(也叫加“杠杆”),以加大流动性来“创造”需求,遏制“自由落体式”的经济下滑。这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但如果不适可而止,必然导致供给方“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导致债务而不是有效需求大量增长,有效需求仍然不足,而不良债务特别是银行不良贷款却越积越多。

  在此情况下,如果为了追求高速增长继续通过扩张货币刺激经济,就意味着不良债务与过剩产能及库存轮番增加,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经济策略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是必然选择。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简政放权、消冗排毒,改善供给、轻装前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在现代,政府已认识到存在市场失灵,需要进行经济调控。但从需求侧观察市场失灵与从供给侧观察市场失灵的涵义是不同的。

  从需求侧观察,市场失灵主要是其功能性局限,市场即使能够顺畅运行,仍然可能发生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的不合意现象。因此,以需求管理为基本内容的宏观政策具有货币性、短期性和总量性,即政策措施主要是在货币层面操作,包括调控货币供应和财政收支的松紧;调控时间是短期的,即“熨平”经济波动周期;调控和干预着力于生产总量的增长率、就业率、物价总水平、进出口总量等总量指标。

  从供给侧观察,市场失灵主要是由于存在结构性障碍,市场未能顺畅运行,导致调节机制的系统性失效。因此,从供给侧着力的对策措施是实体性、长期性和结构性的,即主要是对实体经济层面的调整,着眼于取得长期效果,例如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经济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调控和干预主要着力于化解特定产业的过剩产能,消化库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认识到市场未能顺畅运行,看到市场体系和机制的不完善之处,供给侧对策更强调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也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辩证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达到的紧迫目标,一是稳定经济增长,二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稳定经济增长的含义不再是采取刺激性政策来扩张生产规模,而是激活实体经济新的内生动力,提高潜在增长率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含义是逐步摆脱资源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使产业结构现代化、绿色化、高效化,产业升级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需要科学把握的是,供给侧和需求侧是描述复杂经济现实的概念,而任何经济学概念都不可能绝对精确地对应客观现实,因为现实世界本身并无绝对的界限。可以看到,同一类经济行为(现象)往往都具有供需的双重含义。以通常认为是需求“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为例,对短期(本期)来说投资是需求,表现为支出货币购买生产要素;而对长期(下期)来说投资是供给,决定生产能力和技术状况。其实,无论是需求侧对策还是供给侧对策,都得运用投资手段,只不过前者主要着眼于短期目标(应对经济波动),后者主要着眼于长期目标(实现转型升级)。

  消费也是如此。经济学定义的消费需求只是购买产品的瞬间,一旦支付了货币、完成了购买,进入实际消费过程,无论是生活消费还是生产消费就都成为供给,即劳动力的生产和产品的生产。所以,在经济学的供求恒等式“消费+储蓄=消费+投资”中,消费既是供给也是需求。从一方面看,生产(供给)决定消费(需求),人们只能消费能够生产出来的产品;从另一方面看,消费(需求)也决定生产(供给),如果不能适合买方需求,生产再多的产品也是过剩之物。所以,需求政策主要着眼于消费购买行为,供给政策主要着眼于实际消费过程。

  在实施具体经济对策时,供给侧与需求侧更是难解难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固然着眼和着力于实体经济,但也离不开货币经济。实际上,每一个供给行为(出售)都表现为对应的需求行为(购买),实体经济需以货币金融为血液。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两方面着手,实体经济改革必须有金融体制改革相配合。如果金融不能有效发挥功能、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改革是难以有效推进的。

  更重要的是,实施经济对策绝不可忽视宏观需求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协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关注经济转型升级,但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而整个过程的每一时间段都是不能略过的短期。如果短期目标不能达到,就达不到所期望的长期目标。所以,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在一定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如果不能稳住一定的增长率,经济转型升级就没有支撑条件。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就不可持续,一味进行短期需求扩张就难以避免“硬着陆”和金融风险。

  可见,在以交换为基本关系的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行为和现象都具有两面性,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有买就有卖,有收入就有支出,有债务就有债权,有供给就有需求。现在,我国经济已进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新时期,需要开拓更大的经济策略运作空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需求侧调控密切相连,归根结底将体现在提高供给系统对需求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上。

  供给和需求密切关系的最集中表现是价格。价格是调节供求关系的决定性参数。价格机制是否有效,决定着整个经济系统是否具有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能否适时实现市场出清。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让价格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无论在实体经济方面还是在货币经济方面都是如此。打破行政垄断、消除各种制度障碍,让所有微观经济主体活跃起来,保证各类产品价格、要素价格以及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都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并有效发挥作用,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创新驱动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性和关键性改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07日 07 版)

(责编:王政淇、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