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新闻无处不在,导向无处不在
导向是新闻的精神、媒体的灵魂,不能狭隘地把它当作政治正确的标签。理想信念、文明道德、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性的思维等等,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导向
这两天的朋友圈被习近平总书记密集调研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消息刷屏了。作为媒体同行能看得出来大家的兴奋和对总书记讲话的高度认同。
近年来,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虽然给了传统媒体很大的冲击,但无疑对整个媒体的发展是一剂强心针,所谓的“寒冬”不过是一种抱残守缺式的矫情,事实上,在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下,媒体的春天可能才刚刚来临。虽然媒体的发展前景令人乐观,但是一些媒体不讲规则、罔顾责任的“野蛮式生长”也让媒体人感到了忧虑。如果说一些媒体由于缺乏人才、缺乏经验产生的技术问题还勉强在人们容忍的范围之内,而涉及导向与原则的问题则触碰到了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底线,令人无法再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把新闻舆论工作定位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无论是“五个事关”“四个意识”、还是“48字职责使命”,亦或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党媒姓党”的原则,都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这些根本问题的明确,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广大新闻工作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有一段提到了导向问题。他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报道也要讲导向”。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不惜笔墨地一一列举媒体工作涉及的各个部门和环节?这正说明了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存在的导向误区。时政新闻、时政评论要讲导向,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社会新闻、娱乐综艺要不要讲导向,恐怕不是每一个媒体从业人员都能答对的。不可否认,导向问题的弱化,导致了整个社会观念的撕裂和思想的混乱。
新闻无处不在,导向也就无处不在。一条简单的社会新闻、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都有导向问题。春节期间,“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的新闻突然蹿红,最后证明这不过是一个女子无聊时编的故事。此“新闻”固然再一次暴露了一些记者编辑在网络时代不加核实、以讹传讹式的新闻制作顽疾,同时也暴露出了新闻从业者导向意识的薄弱。城乡差距是当前我国社会的现实,但这并不代表这个问题必然会造成社会的撕裂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一方面,党和政府正在通过扶贫攻坚、转移支付、新农村建设、明确农民的土地权、财产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和法律法规政策来尽力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沟通也是弥合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而通过虚假新闻夸大这种差距,故意制造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以求关注、找卖点,显然就是导向的错误,它扭曲了真实的生活,也扭曲了人性。
不仅新闻有导向,而且娱乐也有导向,就是一幅绘画作品,我们也同样能够看到它的导向。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名作《田横五百壮士》创作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品描绘的是《史记·田丹列传》中的农民起义领袖田横在刘邦称帝后,将到洛阳招安,他手下忠心的500名战士为他送行的情景,整个画面呈现了强烈的悲剧气氛,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在当时日寇大举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下,画作表达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导向是新闻的精神、媒体的灵魂,不能狭隘地把它当作政治正确的标签。事实上,理想信念、文明道德、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性的思维等等,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导向。
新闻记录的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追求。健康的新闻舆论必然引领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而虚假与不健康充斥下的媒体制作必将是舆论生态中最丑陋的疤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