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部:牢记“文以贯道”的职责使命

——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①

本报评论部
2016年02月22日03: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这个“道”,从立场上说,就是要“为党为民”;从原则上看,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从方法上讲,就是要注重“效果意识”

  

  “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上周五,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论述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新闻人的职责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这48个字,既有方向要求、责任要求,也有能力要求、创新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总纲。而在所有这些要求中,方向要求无疑是第一位的。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反之,方向错了,前进就是倒退。在知识和信息爆炸性增长的时代,一只蝴蝶的飞舞,就有可能引起千里之外的一场风暴。可以说,社会情绪的起伏、社会心态的悲欢、社会秩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新闻舆论相关。作为新闻信息的甄别者、新闻传播的主导者,新闻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重。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古人讲,“文者,贯道之器也。”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这个“道”,从立场上说,就是要“为党为民”。换句话说,就要加深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要看到,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那些“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人民讲话”,“你是站在党一边、还是站在人民一边”的论调,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坚持党性,新闻舆论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方向;坚持人民性,新闻舆论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

  这个“道”,从原则上看,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把关人”的概念,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这么一个大国,有13亿多人,每天发生大量事件,存在大量问题。如果只看黑暗、负面,不看光明面、正面,虽然报道的事是真,却是一种不完全的真实。以新春期间的“返乡日记”体报道为例,有人看到的是返乡创业的激情,有人看到的是农村“空心化”的凄凉;有人看到的是山水如画的故园,有人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污染;有人赞颂乡村淳厚质朴的民风,有人则悲叹物欲侵袭下的陋俗……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什么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只有把握好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的报道才能真实准确、分析客观,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

  这个“道”,从方法上讲,就是要注重“效果意识”。批评报道做得好,就会有正面效果;正面报道做得不好,也会产生负面舆情。随着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正面报道也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不能只有立场、没有效果,只有原则、没有方法。换句话说,正面宣传绝不等于“剪刀加浆糊”,更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传。增强“效果意识”,先要有“问题意识”,看看我们是不是还在用老办法、老调调、老习惯写报道、讲故事,看看究竟有多少受众真正爱看、爱听我们传播的内容。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面对不同口味受众的“烹饪水平”,我们才可能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让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

  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牢记“文以贯道”的职责使命,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职业素养,也是我们回报时代的光荣梦想。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22日 05 版)

(责编:白宇、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