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景区票价也需要供给侧改革
对景区乱涨价呼吁已然无用,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斩草除根,才能实现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门票车票保险捆绑销售;学生票只在暑假销售;全价票40元半价票变30元;几个景点打包销售……国家发改委近期在全国二百余家景区检查门票时,发现一些景区存在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未按规定执行门票优惠政策、捆绑销售和不合理联票等乱象。记者调查发现,景区违规定价痼疾难除,门票收入甚至成为地方财政“提款机”(2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
时代的变化,体现在细微之中。拿过年来说,过去多是在家里团聚,现在有很多人选择了旅游过年;即便回家过年的,也有不少人选择到周边景点转转。如果发现景区门票乱涨价,未必掉头而去,也不一定在乎那点钱,但多少有些不爽。此时再看各种报告所讲过去一年满满的获得感,多多少少有些不搭。
人们喜欢把一些积重难返,呼吁多次依然无解甚至加剧的问题,称之为“硬骨头”。景区门票乱涨价,正是“硬骨头”之一。八项规定新风劲吹,“人们感觉到歪风邪气在不断消散、清风正气在不断上升、好传统好作风在不断回归”。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很多疑难问题在“下有所呼上有所应”中协调推进。但景区票价问题,由来已久,反响强烈,但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还有变本加厉之势。多地景区门票乱涨价,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道理只对讲道理的人有用。针对景区门票乱象,单纯呼吁已然无用。有些人任尔风吹草动,就是装睡不动,对此必须猛击一掌——不仅使其醒来,更重要的是让其不敢不动。这就涉及到顶层设计问题,从供给侧端解决乱涨价的根源。
景区林林总总,概括起来讲,在投资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公私两种,对应于国有景区和私有化景区;从定位上讲,大致可以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国有景区大多具有公益性特点。我国当前大部分景区,都属于圈占风景名胜、文化遗产等公共资源的国有景区,这些景区不仅块头大,而且起着导向作用。管好了国有景区,也就为旅游秩序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治标无用,只能治本。很有必要对当下景区,逐一进行产权归属与性质划分,实现门票的分类管理指导。有专家建议,对于私有化景区,以指导为主,放开经营;对于国有景区则划分为经营性与公益性两种,经营性景区只能获取适当利润,公益性景区则应该体现公益特性,明确政府的责任。如果这一理念得到确立,那么景区门票收入,就很难成为地方“提款机”,相反会倒逼政府加大监督和投入,对景区乱涨价来个釜底抽薪。
旅游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民生问题,任由旅游乱象存在,特别是景区乱涨价泛滥,不仅会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而且会削弱民生幸福感。现在,很多地方顺应民生需求,提出打造“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的城市,让民众享受更多的旅游福利,这是政府的责任所在,也会越来越成为基本民生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更应该强调政府责任,要让国有景区,特别是公益性的国有景区,发挥出“大块头”的大作用,从而对市场起到支撑和引导作用。
景区票价也需供给侧改革,这种对景区产权归属与性质的划分,正属于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在最近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实行景区门票分类改革,也体现了这样的思路。就现实来看,对景区乱涨价呼吁已然无用,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斩草除根,才能实现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