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假日云:让欢乐的鼓点牵引吉祥

孟  扬
2016年02月07日02: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我们的节日里,在欢庆的仪典中,怎能没有中国鼓的鸣响?

  鼓,是我国最古老、最通俗的乐器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陶鼓的制造。但在传说中,鼓的发明得益于“雷”的启示。《山海经》中就提到“雷泽中有雷神, 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也”。也许是因为有了这层神秘色调,历史上,鼓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多有应用,在传统礼仪中更占有重要地位,鼓文化源远流长。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也好,“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也罢,或欢娱、或正义、或激昂、或悲凉的鼓乐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荡气回肠,诉说着传承民族精神的传奇故事,贯穿着五千年文明的记忆。对于我们,鼓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语言。鼓声响起,带给我们精神与力量。鼓之韵,有“德音之音”的悠扬,传播着雅文化的内涵;鼓之音,有“半台锣鼓半台戏”的热络,铺展着俗文化的外延。但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鼓乐鼓舞,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着中华美学的深厚底蕴。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有了鼓,儒家的礼乐和佛道科仪更庄严和谐;有了鼓,古代的战士更勇敢;有了鼓,我们的民族更有生气;有了鼓,我们的人民在艰难的生活中有了希望、有了欢乐。

  鼓的起源几乎和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同步,而鼓乐功能的演变更与社会发展、生活变迁息息相关。今天,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增添了新的内涵,鼓文化也焕发出光彩。雄浑阳刚的威风锣鼓、轻盈欢快的凤阳花鼓、优美酣畅的瑶族长鼓……已成为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识,强化着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与亲和力。

  听腊鼓,知春生。丰收的喜悦,生活的美满,让鼓声分外响亮,鼓舞更加奔放。“大乐之盛,本在移风易俗,非穷钟鼓之音”,此刻,鼓,已成了简明具象的载体,让积淀在文化中的精神理念,积累在民俗庆典中的情感志向,表现得清晰又生动。

  欢庆的时刻,欢乐的鼓点牵引吉祥。回荡天宇的鼓声,交织着祝福与希望、回顾与展望,和着生生不息的脚步,让我们直抒胸臆,欢欣鼓舞!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07日 06 版)

(责编:王政淇、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