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京华时报:《真相禁区》爱情片变成悬疑片或许也是现实一种

曾念群
2016年01月26日08:43 | 来源:京华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爱情片变成悬疑片或许也是现实一种

细心的你会发现,影片中那只悬赏百万寻找的猫叫巴纳姆,张赫买枪时走进的那个荒芜而诡异的魔术园也叫巴纳姆。这些看似与故事无关紧要的元素,其实是创作者留下的标签,就像是古时候烧砖人留下的名签,低调地暗示细心的后来人,这些东西不是凭空出现。

作为悬疑推理片,《真相禁区》的理论依据即是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也叫“福勒效应”,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一系列饰演证明了一种心理学现象,即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心理在当时一位叫做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指出,自己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表演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喜欢的成分,所以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真相禁区》围绕着“巴纳姆效应”概念做文章,讲述了一个由“笼统的、一般性的”表象引发的案中案“婚外情”悬案。片中任达华演绎的中二症侦探费鑫与霍建华饰演的下岗警察仇乐组成“二神探”搭档,韩国型男张赫则与热依扎组成貌不合神亦离的夫妻档,加上国际黑帮的恩怨纠葛,演绎了一出集动作、喜剧、推理、悬疑、复仇和犯罪元素于一体的诡谲故事。

相比影片暗自强调的“巴纳姆效应”,影片其实还动用了心理学另一种著名效应,即“瓦伦达效应”。瓦伦达乃美国一著名高空钢索表演者,他在一次重要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其妻子事后说,她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为达目的却总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效应”。

《真相禁区》中的区鉴和南方夫妻正是“瓦伦达效应”的受害者。他们原本是恩爱的一对,自从女儿降生,区鉴认定那不是自己的血脉,且总觉着有人要害他,而南方则认定丈夫的疏离是因小三儿作怪,连侦探追查的结果都不相信。与其说他们受到了错误信息的干扰,不如说他们没有专注于爱情的钢丝本身,总惦念着那些不想面对的意外扑面而来。由于双方均深陷“瓦伦达效应”,恩爱夫妻关系严重偏离了原先的轨道,走向家毁人亡的边缘。

影片以“烧脑”自居,其实从烧脑角度来说,大反派虽能通过部分智力制造混乱与假象,但远没达到严丝合缝的程度,怪只怪现代人对自己信心不足,感情世界给了苍蝇太多可乘的缝隙。把爱情片改编成悬疑片,这大抵也是当代人婚姻情感生活的现状。 (曾念群)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