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来论:“站前宰鸭”怎破解

“站前宰鸭”怎破解
湖北武汉 杨朝清
近日,在成都某火车站安检口前,一名女子当众宰杀活鸭。此举引发了部分乘客的不解乃至不满,引发广泛讨论。
火车站是一个人来人往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宰杀活鸭不仅破坏公共环境,也会给其他乘客带来不舒适的出行体验,遭人诟病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今年1月10日开始实行的《铁路进站乘车禁止和限制携带物品目录》,不允许携带活动物(导盲犬除外)上车,着眼点也正是为了维护乘客的公共利益。毕竟,活动物一旦携带上车,不仅会损伤列车内的环境卫生,也可能给列车的安全运行带来风险。因此,大部分乘客能接受和遵守“禁带活物”的规定。
但从该女士的角度讲,选择“站前宰鸭”却是一个既能避免违规,又能保鸭止损的无奈之举。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不得不如此”的次优选择。一只鸭子,看上去价值不大,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是说丢就丢的。
因此,作为新政策的推行单位,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考虑得更为周全,比如做好相关宣传告知工作、提供相关配套措施等。说到底,只有“想旅客所想,急旅客所急”,铁路公司才会赢得老百姓的尊重和社会认同。
公交岂能作“专车”
广西桂林 苑广阔
用打车软件呼叫“专车”,却来了辆公交车。这并不是“段子”,而是发生在生活中的真事。据报道,近日,上海一位市民便遇到了这桩怪事。尽管乘客安全回了家,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却引人思考。
把公交车当专车用,且不说烧的是公家油,挣的却是私人钱,可能涉嫌“不当得利”,就拿责任划定来说,由于公交车被“专”用,司机所为并非职务行为,一旦发生交通意外,很可能陷入责任纠纷的陷阱。可以说,这样一种看似“两全其美”的乘车方式,背后却有着不少隐藏风险,不可不慎。
更应追问的是,公交车“专”用何以出现?司机的“省事”、图利等想法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监管责任的缺失。一方面,专车平台作为乘客与专车之间的桥梁,把住“入口”,管住“出口”,是其应有的责任。据报道,公交车被充作“专车”使用,已不是一次两次。如此而言,专车平台在审核上,是否存在漏洞?监管上,是否存在缺失?另一方面,公交公司同样需要反思。这个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公交公司的内部管理,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把监督的“探头”装好,把监管的漏洞补上,类似的荒诞剧才不会继续上演。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25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