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环球走笔:福尔摩斯的虚拟与现实
恐怕很少有哪位小说中的虚拟人物像福尔摩斯一样长盛不衰。时隔两年,英剧《神探夏洛克》“卷土重来”——新一期的圣诞特辑《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不仅在英国首映时创下了观看人次和收视份额的双料冠军,在全球的票房成绩也十分亮眼。在韩国,该片的票房是《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4倍;在中国上映首日,该片便创下了票房冠军的佳绩。夏洛克·福尔摩斯,这名虚拟的英国侦探,何以在100多年后仍能牢牢抓住大众的心?当我们谈论夏洛克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
福尔摩斯是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塑造的一名虚构侦探,于1887年在“血字的研究”中首次出现,受到大众欢迎。1893年,抱怨侦探小说写作消耗大量时间的柯南道尔在作品中将福尔摩斯“推下”悬崖,准备不再撰写他的故事。然而,狂热的读者纷纷写信抗议,在美国甚至组成了名为“让福尔摩斯活下去”的俱乐部。迫于压力,柯南道尔才再次开始了福尔摩斯小说的创作。
据称,福尔摩斯与米老鼠和圣诞老人一道,成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虚拟人物。关于福尔摩斯的影视作品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数不胜数。早在1934年,福尔摩斯的爱好者俱乐部就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出现,一直延续至今,并发展至全球多个国家。甚至有很多作家“脑补”福尔摩斯的故事并自己动手撰写,如2015年上映的讲述福尔摩斯晚年生活的电影《福尔摩斯先生》,就是由米契·柯林的仿福尔摩斯之作《心灵诡计》改编而成。
时至今日,福尔摩斯这个名字游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2015年,一场关于福尔摩斯的展览在20世纪30年代才成为可用地址、1990年被改建为福尔摩斯博物馆的贝克街221B举行。展览中出现的关于福尔摩斯的种种生活痕迹虽然是虚假的,但布展细节的以假乱真足以令参观者认为一切都曾存在。正如展览名称所示,福尔摩斯俨然已成为“一个从未存在,也永不死去的人”。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福尔摩斯”。但总体来说,人物的真实性恐怕是福尔摩斯的最大魅力所在。柯南道尔在对福尔摩斯的个性塑造时,并没有片面化,而是让其长处与短板并存。福尔摩斯具有常人难以具备的勇气和智慧,以全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结构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侦破一个个奇案,在匡扶正义的同时,也帮助和保护好人。但由于过于理性,福尔摩斯又显得有些冷漠孤僻,有时也会犯错。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性格特征,使福尔摩斯的形象复杂而立体,令人感到真实和具有吸引力。
作为英国的文化符号之一,作为英国软实力的一部分,福尔摩斯与英国早已不分彼此。在英国作家安东尼·赫洛维兹看来,福尔摩斯带给他的不只是其出众的推理能力,还有其带来的浓浓的19世纪的伦敦气息。而福尔摩斯研究的权威之一莱斯利·克林格则认为,将福尔摩斯的故事放在21世纪的舞台也会毫不逊色。近年来围绕着福尔摩斯的影视作品无疑印证了这两个人的观点。无论福尔摩斯身处维多利亚时代抑或现代的伦敦甚至纽约,作为英国流行文化的象征之一,人们始终对其津津乐道,并且在喜欢福尔摩斯的同时,也在不断认同着英国的文化魅力。而由其带来的文化软实力的推广,恐怕才是福尔摩斯这一虚拟人物的最大价值和最值得我们思考的。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13日 2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