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文艺评奖 要“通缩”

2016年01月09日15:16 | 来源:新民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文艺评奖 要“通缩”

  朱绩崧

  岁末年终,似乎是很多自目为文艺家的先生女士要突击花钱,办展览、出合集的时候。我是这条产业链的一环:翻译。翻译本不太难做,你给我一篇汉语,我还你一段英文。可我往往要苦恼,因为文艺家的想法奔放多姿,常常在我翻译完了之后还要改原文,而改得最多的,正是简历。简历改什么呢?无他,增加奖项。

  中国的奖项,大概不做汉译外的,真不知还有这么多玄奥名堂。“某某奖附设某某奖”、“观众投票最具潜力奖”这类也罢了,要在同一场赛事中用外语表现出“优胜奖”、“优秀奖”、“优等奖”互相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与“n等奖”之间的区别,我只能猛翻同义词典,自己在外语中创设一套临时的层级出来。最激动人心的那一刻,倒不发生在翻译、校对完如释重负的瞬间,而是上微软“必应”搜索引擎,或是打开艺术家助手传来的电子邮件附图,看到心仪(疑)已久的原作——诗写成这样,也能给个奖?这都能算“终身成就”,评奖、颁奖的意义又何在呢?

  这样的奖见多了,忍不住问问圈内熟知底细的朋友,一笑答曰:“就那么一群人,拉个赞助,你发给我,我颁给你,自嗨呗。有时,几群人还要互相发奖,互通有无。这样,水涨船高,没奖的人怕作品在公众这里吃不开,都着急了,也开始玩这一套。你说,这奖怎么能不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文艺的奖,最终指向的还是为作品埋单的公众。可公众不知内情,看着那些奖项“中华”、“全球”、“十大”、“21世纪”花繁叶茂,很可能误以为权威性很高。那对真正具有权威性而名头不过“省”、“市”、“2015年”的奖项,必然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之势。在这个价值趋于多元、局部群魔乱舞的时代,这种情况对于文艺的健康发展有多么不利,无需多言。

  至于非“李鬼”的权威文艺大奖,受到各级单位的重视,自是情理之中,但在管控薄弱之处,总难免有少数人乐于过度发挥“聪明才智”:疏通关系之外,衍生各种子项,尽量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的同时,“李逵”虽不屑与“李鬼”做连裆模子,但渐渐“李鬼”化而不自知了。

  无论什么奖,权威性是核心价值。保证权威性,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就文艺界评奖目前的某些乱象而言,症结就在《明史》那句“元政不纲,威福下移”。谁都能办,谁都能颁,随意扩容,皆大欢喜,毫无“三公”可言,放弃了对卓越的追求,凄冷了梵·高们的苦心。在喧嚣与浮躁中,高喊板凳冷坐,奢谈佳品传世,而精气神全投在一个“利”字上。这与评奖激励文艺蓬勃发展,早已南辕北辙。

  所以,近日针对这些年来文艺评奖中最突出、最引发意见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可谓对全国性文艺评奖来了一次系统性的“通货紧缩”,及时为“奖”做了保值的努力。其积极效应可想而知,不但观众、听众、读者会喜闻乐见,对文艺界自身正本清源也必将起到长远的促进作用。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