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甜蜜二孩闯关

从今年1月1日起,随着全面两孩政策正式实施,要不要“再生一个”成了很多已有孩子家庭的热点议题。生娃虽好,但也得考虑方方面面的条件,用“闯关”来形容并不为过:平衡家庭与事业、安抚好大孩接受弟弟妹妹、请保姆还是呼叫爷爷奶奶当“外援”……虽说闯关不易,但也许无法阻挡一些家庭对“二孩”的热情。
qiangtoutiao
抢头条
看谁说得好,谁就做头条
个人关
练就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术
二孩政策千呼万唤终于出来了,生还是不生,依然让许多人纠结。不少妈妈很难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首先,是身体还允许吗?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为23~30岁,可是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妇女生育平均年龄为29.13岁,已经临近高线。而往往受教育程度越高,生第一个孩子的时间就越晚。这就意味着,“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高龄产妇的数量会大大增加。众所周知,高龄产妇因为生育力减退,无论是自然受孕能力还是辅助生育受孕机会均明显下降,在怀孕和生育过程中,危险性也大大增加。中国倡导优生优育多年,风险这么大,万一生出个不健康的宝宝,以后的生活就全毁了。一些妈妈们思前想后,评估来评估去,也许二孩计划就此搁浅。此外,过来人都知道,带孩子是个体力活,且不说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每天都处于缺觉状态,无法好好休息,还有许多妈妈因为抱孩子而得了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病症,高龄妈妈再生第二胎,还真的不敢保证自己身体能不能吃得消。
其次,是事业与家庭能平衡好吗?生了二孩后,大部分妈妈还是需要重回职场赚奶粉钱的。可是到了这个阶段,往往大孩需要陪伴和辅导作业,小的嗷嗷待哺,每天的日子过得就像打仗。以前得心应手的工作只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出差加班肯定都不方便了。孩子小的时候难免三天两头跑医院,一请假就会耽误工作。职场如江湖,不进则退,不少职场女性辛苦打拼多年,要在个人事业发展与家庭中做出选择,确实很难。如果练就不好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术,家有二孩的生活未必就如想象中那么美。
说到底,个人关是二孩的第一关,也是最难抉择的一关,但只要过了这一关,想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哪怕辛苦也会甘之如饴。毕竟,有付出,生活才会回报你以甜蜜。(谭敏)
大孩关
“大孩造反”宜“劝降”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从天而降,公众奔走相告。而令一些兴冲冲准备“造人”的父母始料不及的是,家中“小皇帝”居然第一个跳出来,成为态度鲜明且坚持的“反对派”。二孩政策细则还没出台,“大孩造反”的新闻就频频爆发——温和维权派,如青岛某小学某班,大孩们成立“反弟弟妹妹联盟”,煞有介事;极端激烈派,如不久前走红的视频,一位大孩边哭边控诉:“妈,我今儿就把话撂这儿了,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死”,令人错愕;理性博弈派,如南昌一位大孩,说:“要生可以,以后分财产时,我可要多分”,软中带硬;行动威逼派,如武汉一位13岁女孩,以死威逼父母放弃二孩,斩钉截铁……可以预见,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之后,父母与大孩斗智斗勇、令人啼笑皆非的传奇故事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写了一本著名的科普书,叫《自私的基因》,中国也有译本。大意是说,从长时段的自然选择来看,只有那些善于保护自己和复制自己的基因能够留存下来。通俗地说,就是那些“自私的”基因能够留存下来。大孩对尚未来到人世的弟弟妹妹心生反感,是否是“自私的基因”在作祟?或许,这种“自私”也未必完全出于功利——担心原本属于自己的资源被摊薄(如父母的爱)——亦可能是对秩序改变的焦虑,谁也无法预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之后,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前景悬空,难免让孩子焦虑不安。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二孩政策突然放开,有些大孩都已是翩翩少年或豆蔻少女,一时难以接受一个与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弟弟或妹妹。
当大孩是独生子女时,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着,全家人围着一个“原子核”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种养育状态,即便基因先天不自私,后天也难免不“变异”。另外就是,一些父母过于武断,完全忽略“大孩权益”。要知道,二孩不仅是父母的权利,也与大孩权益高度相关联,把沟通、说服工作做在前面还是很有必要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未完全成熟,只要掌握沟通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多数孩子还是能够转变过来,愉快地接受现实的。笔者一位生了“单独二孩”的朋友,其女儿比儿子大了5岁,开始女儿也蛮不开心,不愿父母再生一个,家长做了大量说服工作。待到弟弟来到人世,一天天长大,姐弟俩亲密无间,每天腻在一起,再也听不到她有任何抱怨。(连海平)
成本关 再生一个,钱够花吗?
记得曾有一张《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走红网络,罗列各大城市的生娃成本,让人惊掉下巴:排行榜显示,北京生育成本276万元排名第一,上海247万元仅次其后,深圳、广州等也都榜上有名。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多生一个孩子绝不仅是“添一副碗筷”那么简单。对绝大多数想要生二孩的家庭来说,经济压力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很多父母都有切身之痛,从怀孕开始,花钱如流水的日子就逐渐拉开了序幕。孕妇各种营养品、补品多少要备一点——这个省不得;孩子出生后开销升级,奶瓶奶嘴婴儿床尿不湿,各种吃喝拉撒都得有人买单——这些也不能太抠。如果说这些都还只是“毛毛雨”的话,那么等孩子上学,真正大头的花销就来了:幼儿园的价格连年看涨,中小学如果想择校、大学想出国留学更是得提前储备一笔“巨款”——为了孩子的前途,砸锅卖铁也得攒……
但正像那句网络金句“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人生何处不压力?何况是生育一个孩子这样的人生大事,要想轻轻松松、轻描淡写地就办了,是不是有点过分奢求呢?俗话说“贵有贵养、贱有贱养”,一些非必要的开支并非不可省:比如母乳充足就省了大笔奶粉钱,衣服、玩具收拾收拾还可传给弟弟妹妹“循环使用”。上学是否要散尽千金求择校?见仁见智。看看我们身边的案例就知道,很多在普通学校念书的孩子一样能成才,未必就比一路名校的“天之骄子”吃亏。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对大多数人来说,“钱总是不够花”是一个永恒的真理。谈到生娃成本,在今天这个时代要保障其基本的成长并非难事,纠结之处多在于人们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为子女付出的意愿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要平衡这一尴尬状态,一方面当然得努力赚钱,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另一方面则主要从父母自身的育儿观念入手,降低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有学者曾研究发现,我国家庭的育儿观念是最近几十年才从“多生粗养”转变到了“少生精养”。在全面二孩启动之前,独生子女是常态,家长自然更愿意倾尽全力,吃的用的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但随着二孩放开,这种育儿观念也该改改了。适度“粗养”,有助于减轻经济负担,对培养孩子吃苦耐劳、自我奋斗的精神也有好处。更何况从一些已经生育了二孩的家庭来看,多生一个反而治好了不少父母的“成本焦虑”——老大照书养,老二随便养,不照样养得好好的?
话说回来,养娃这件事又岂是交易买卖?单纯拿成本说事,用投入产出来算计,恐怕并不妥当。在很多人看来,为孩子添一个兄弟姐妹,为自己添一份寄托和牵挂,无论代价多大,也许都是世界上最“值得”的事情了吧。 (张涨)
外援关 人手问题是纸老虎
“谁来带娃”这是横亘在不少父母心头的疑问。养娃是场耐力跑,漫长而辛苦。不仅身体受累,而且精神上也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发烧、感冒等小病已经让年轻父母提心吊胆,玩闹磕碰或者担心被拐等问题更让父母牵肠挂肚。在这种情况下,带娃可不是一般的责任。
年轻父母本来是最佳带娃人选,无奈现在大城市的双职工家庭,父母工作紧张,分身乏术,难以一直担任带娃主力的角色,上班时间谁来带娃?
请保姆?除了“毒保姆”事件让人忧心忡忡之外,养娃这么累的活,连父母都容易崩溃,更何况交给一个外人?要是没有耐心、爱心、责任心,保姆恐怕也不让人省心。
请父母?在中国家庭,老一辈扛起了带孙的责任。然而,父母带孙也有闹心的时候。一方面,老一辈毕竟年老体弱,带娃又是个体力活。看那些在公园里四处乱跑的小屁孩,老人在背后追得气喘吁吁,让人心疼;另一方面,老一辈与年轻一代在养娃观念上也存在代沟。举例来说,老人要给宝宝把尿,年轻人坚持用纸尿裤;老人要给婴儿喝米粥,年轻人觉得米糊营养更全面;老人习惯给娃穿得密不透风,年轻人觉得要让娃冻一冻……在带娃过程中,总有些观念上的摩擦引起彼此的不快,老人以经验主义为宗旨,年轻人自诩为科学派。一旦矛盾激化,老人与年轻人都满腹委屈。“恨不得自己带”是不少人心声。
正如网上调侃的“没养过娃,不足以谈人生”,养娃是条漫长路,对年轻父母,也是一次身心的修炼之旅。不仅要平衡工作与生活,也要善于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比如找到合适的人手,比如处理婆媳关系等。虽说人手是个问题,但很多家庭也都克服种种困难,摸索到自家的带娃模式。以我们家为例,平日里养娃的重担放在了公婆身上。虽说生活难免有小摩擦,但养育一个生命的兴奋与责任战胜了一切。当看到娃会坐了、长牙了、说话了,大家的欣喜战胜了疲惫,“战友”般的情谊冲散了平时的不快。
无论是父母带娃,保姆带娃,还是夫妻有一方专职带娃,共同守护一个生命成长,这个过程总是充满惊喜。人手问题只是“纸老虎”,只要全家人通力协作,相信也会迎刃而解。(厂佳)
配套关
公共配套亟须“齐步走”
全面二孩放开,一阵欢欣鼓舞过后,不少人却想静静。“静静”是谁?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配套”!随着优生优育的观念深入人心,生孩子早已从“生下去、活下去”进入了精细化模式。而迎接“二孩时代”,化解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是首先要面对的课题。比如在孩子出生前,从怀孕、产检到分娩,准妈妈要无数次跟医院发生“对手戏”。但据报道,结构性的产床紧张在大城市里算是通病,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不少民营医院的产科床位却门庭冷落。
在孩子出生后,更多问题随之而来,医疗资源的供给问题也更加凸显。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缺口约20万人,每千名0~14岁儿童匹配的儿科医生不到1人,离国际通行标准差距较远。而托儿所、幼儿园的情况也让人不省心,日托机构少、管理不规范、费用高,有的地方入托难、入园难,甚至难过上大学。除了医疗资源需要跟上之外,公共配套中还有很多细节之处存在短板。比如,此前一幅年轻母亲在地铁哺乳的照片引起网民的热议,也让工作单位、公共场所缺少哺乳室的问题瞬间放大——别看这只是一件小事,全面二孩就需要这样全方位的细致考量。
随着二孩政策放开,国家和各省市已在调整和完善相应的公共配套,更多措施也正在研究。比如,在医疗资源方面,建立分级转诊机制,分流部分孕妇到民营和一级医疗机构产检,缓解大医院的拥挤问题;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妇幼保健机构和儿科专科建设,缓解妇产科和儿科人才的短缺。在教育方面,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孩子出生几个月就能送到日托机构,从早7点到晚7点都有专人照顾,费用也很便宜;国内也已有专家呼吁在入园、入托方面予以政策支持。至于婴儿哺乳等细节,很多城市、商场、地铁等已经走在前列,哺乳问题正在远离尴尬。
总之,牵动千家万户的“全面二孩”,必将带动公共配套的升级。而更多涉及全面两孩的服务、配套措施也将逐步出台,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打消顾虑,轻装上阵,拥抱“二孩”。(夏振彬)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