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正:反思为何法国会发生恐怖枪击事件

作者:章正
法国警方8日继续搜捕《沙尔利周刊》杂志社恐怖袭击案嫌疑人。目前,一名嫌疑人已向警方自首,两人在逃。7日晚间至8日,法国境内发生多起袭击事件。法国《沙尔利周刊》杂志社巴黎总部7日遭武装分子袭击,12人丧生、11人受伤。(新华网1月9日)
恐怖分子打着穆斯林行旗号行凶,理应谴责。不过,在法国社会与穆斯林发生冲突并非首次。2005年10月27日,三名居住在法国巴黎东北部地区的年轻人遭到警察的追捕,慌不择路躲进了变电站,两人不幸触电身亡。整个事件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刑事原因,但由于死者身份是阿拉伯移民后裔,迅速触发了法国一名群体的骚乱。无独有偶,2011年4月11日,法国“罩袍禁令”正式生效,法国成为了欧洲第一个禁止穿着穆斯林罩袍的国家。该法令一经颁布,就有穆斯林妇女在巴黎圣母院前示威抗议。
法国社会与穆斯林为何屡屡发生冲突?不妨从法国的“共和模式”说起,其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核心建立在共和、平等、世俗的价值基础上,给予外来移民平等的公民资格。但相对应的是,移民必须接受共和国成为法国的公民。这一模式,曾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可是,到了上世纪末,该模式却不灵了。
法国官方统计,2000年法国穆斯林人口中,150万人左右来自阿尔及利亚,100万人左右来自摩洛哥,50万人左右来自突尼斯,另外还有土耳其人、伊朗人等地移民。穆斯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这个群体也以年均3.7%的速度在高速增长。让人担忧的是,穆斯林群体居住得越来越集中,在法国有着上千个穆斯林聚居区,其中却有不少地方暴力犯罪活动盛行。与此同时,他们居住、教育、就业境遇比本土的法国人更糟糕,穆斯林群体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一方面法国社会存在排斥现象,而另外一方面伊斯兰群体越来越抱团,从而导致了两者鸿沟越来越大,冲突就难以避免。传统的宗教在遇到现代文明时,往往会出现“返古”的现象,甚至表现得比先前更为保守。在法国的穆斯林也不例外,其本质就是他们对外界文化的一种应激性的反应。有专家就称其为“宗教完整主义”,也就是伊斯兰在非本土所变现出来的信仰,并试图将自己的信仰脱离主流社会,而这势必与主流的价值观和国家法律产生冲突。
为了应对“宗教完整主义”,法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4年法国议会就通过法案,在公立的中小学禁止佩戴头巾。在穆斯林学生看来,佩戴头巾属于个人自由。可政府的理由也很充足,个人信仰不能带进公共空间,如果一旦违反就与“共和模式”相悖。文化的差异,很难分清孰对孰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伊斯兰文化与“共和模式”的冲突,不仅仅停留于社会表层,已深入社会各个细节。
一系列枪击事件,让人扼腕叹息。除了缅怀无辜的逝者之外,法国社会理应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文化冲突并不是强势文化与强势文化间才有,而大多数人的强势文化与少数人的弱势文化对抗,冲突烈度可能超乎想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国和穆斯林文化若要是和解,就不妨各退一步。对于法国主流社会,理应与少数族群保持开放对话的态度,同时给予其他文化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于生活在法国的穆斯林群体,毕竟属于法国公民,不妨与主流文化更好的互动与调适,与之和谐相处。
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主流文化少一些偏执,亚文化多一些开放,或许才能相互承认、相互理解、相互和解。如此,多样文化才会和而不同,才不至于产生冲突,更不会滋生恐怖主义的仇恨。
(来源:齐鲁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