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不妨检视专车服务之争背后的真问题

2015年01月11日00:11 |
小字号
原标题:不妨检视专车服务之争背后的真问题

  一场针对专车服务的“清剿”,已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根据媒体的描述,2014年12月底,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将“滴滴”专车等专车服务定性为“黑车”,这打响封杀专车服务的第一枪。随后,北京、广州、沈阳、杭州、南京等城市纷纷对专车服务说不。最新的消息是,1月8日,交通运输部发声:鼓励创新但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专车”经营。这一声值得珍视的“创新”鼓励之声,于围剿的烽烟中,让专车之争,有了更逼仄的显现。

  这几乎是一场可以预见的冲突。这应是始于2013年底、发生于打车软件间的烧钱战。打车软件在真真地火了一把,并衍生出丰富的专车服务后,来自行政之手的突然“招安”,其实已为今日的围剿留下了铺垫。

  虽然无从确定这番围剿,是否与各地频发的出租车罢运抵制专车服务有关,但回头再来打量从对打车软件的招安,到对专车服务的围剿,即便有着“为了消费者好”的所谓良善,但个中的秩序冲突,的确是真切存在的。从出租车的罢运,到监管层的出手围剿,从专车平台的强力自辩,到消费者的呛声吐槽,让专车之争在近日来的舆论场上,已呈现出沸反盈天之势。

  众声喧哗中,冲突的存在或许并不是可怕的。正如有论者所言,首先,从社会历史进程来看,冲突本身并不会被彻底根除,再者,冲突实际上会产生许多能使人类生活更具实际意义的东西,没有冲突的社会就会呆滞甚至灭亡。就这场专车之争而言,最紧要的“更具实际意义的东西”,是能够提拎出背后的真问题。唯有在喧哗中发现了真问题,并实现新秩序的建立,才能实现“社会对冲突的适当调节,而不以将会毁掉整个社会的暴力方式进行”。

  在这场专车之争中,需要得到厘清的是,首先,出租车的罢运,并非无理取闹,这种以信息平台为载体的服务新形态,无疑是对传统的出租车运营模式造成了威胁,生存环境艰难的的哥们,在市场份额被不断侵占的困境下,以集体抵制表明心声的确也显得情有可原;其次,来自监管层面的围剿,并非无事生非,从法理上说,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利用网络平台和手机软件预约租车,确实属于未取得运营资格、擅自从事非法运营;再次,专车平台的强力自辩也并非强词夺理,他们的委屈是坚硬存在的,从现有的专车服务形态来看,跟现实意义上的黑车还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以四方协议,就是汽车租赁公司,劳务公司和租车平台这样的方式来操作”,在法律框架上看来也是没问题的;最后,来自消费者的呛声吐槽,更是毋庸置喙的,在现实的打车难、出租车服务跟不上的窘境下,以“多维度、个性化、安全性用车”为卖点的专车服务,如何不能成为市场化背景下的优选呢?

  于此而言,专车服务的真问题,并不在于这个新业态与时代的格格不入,乃是在旧秩序格局下的严重不适。具体来说,乃是在于如何打破传统出租车运营模式的沉疴,让传统出租车在新业态下坐拥信息化带来的利好;乃是在于如何打破现有的制度窠臼,让新业态在新模式下,既能实现市场资源的盘活,也能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模式沉疴也好,制度窠臼也罢,背后所关联的,都是坚硬的利益博弈。所以,破解这些真问题的路径,显然不仅仅是诸如是否允许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专车运营等制度上的小修小改,也不仅仅是诸如对“出租汽车经营服务”“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和“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等模式上的谨小慎微,而是需要有打破利益坚冰的决心和智慧,尤其是要打破垄断格局下的利益分配,撬动传统出租车管理体制改革的杠杆,倒逼传统出租车行业改革,激活行业正向有序竞争发展,真正实现市场的事,由市场说了算。于此再来检视专车服务背后的真问题,如何打破垄断下利益藩篱,建立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格局,或许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文/高亚洲

(来源:红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