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艺坛走笔:尚古贵在开今

姜金军
2015年01月11日08: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国画尚“古意”,既源自中国人的崇古情结,也表达出借古开今的学术理想。

元成宗大德五年即1301年,一代大家赵孟頫在《秋林平远图》上跋文:“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随着宋元政权的更替,赵孟頫选择了出仕元廷,在需要重建文化秩序的新朝里,他明确了坚守“古意”的艺术主张,“古意论”也随之影响了当世和后学。

1301年,元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文化环境也较为宽松。48岁的赵孟頫正处于其书画艺术的创作旺盛期,儒学提举的工作相对轻松而闲适,他广交文人学士、书画家和文物收藏家,声望隆盛,许多人依附其门下,求教问艺,为他倡导“古意论”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探究赵孟頫的艺术与人生,可以从其“古意论”中体味到三层含义。

其一,“古意”有广狭二意。狭义上的“古意”是某种艺术风格,指痴迷于模仿古代某些书画家或某一流派的作品,其标准为“无一笔不肖似古人”。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有些人将其作为学习的门径,有些人将其作为毕生的创作模式;广义上的“古意”是“自古流传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前者是相对静态的、固定的,后者则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

看似相同的“古意”论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创作群体那里,可以外化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并可以被不同的言说者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古意”不能简单理解为对古老法则的持守和对当代通行观念与行为的疏离,它更指向朴素古典精神的回归,这既是个体内在的生命态度,也是一种艺术理想。

从书法来看,赵孟頫精研各体,明代画家文嘉“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之论,当非妄谈。当然赵孟頫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从其书论中可见其学书之敏锐思考:“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他最终完成了如九方皋相马式的“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其二,“古意论”体现了强烈的“反文归质”色彩,体现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

孔子曾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这里,“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是孔子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

魏晋以降,质、文之辨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议题。中唐复古思潮代表人物之一李华写过一篇《质文论》,阐述“质文相变”之理。他认为,社会的病灶在“文”与“质”的相离,“愚极则无恩”和“诈极则贼乱”是其最终后果,并认为最理想的拯救之法是“质弊则佐之以文,文弊则复之以质。不待其极而变之”。这段论述还包含了另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以简质易繁文”,艺术的生发与天地的运行、社会的发展道理相通,朴素之美是首要的根本。

赵孟頫崇尚的“古意”, 反对用笔纤细、傅色浓艳,而推崇简率之美,可以将其理解为“反文归质”的艺术主张。他巧妙地引出了“今人作画”的诸多问题,既指出了宋末的积习与流弊,以及元初的杂乱与无序,又表明了在新的文化秩序的建立中“有所为”的意愿,以此着力于实质性扭转汉文化失语的状态。

因此,尚古并不意味着对当代的弃绝。也就是说,“古意”并不排斥时代文化的繁荣,赵孟頫对“今人”的批评恰恰是担忧时代文化繁盛过度、近乎熟烂所做出的预防性纠正,正如李华所讲的“不待其极而变之”,其目的则是保证时代文化更加健康繁盛地发展下去。

其三,“古意论”是中国传统文儒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宣言”。

宋元交替,蒙古贵族的统治政策客观上使文学艺术家群体经历着观念与趣味多元并存的局面,偌大的疆域里,北方、南方、西域,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聚集在一起,不同的社会身份与文学艺术传统相互激荡,士人的价值观念与精神世界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赵孟頫与许衡、程钜夫、吴澄等一批“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文人士大夫脱颖而出。

在中国历史上,名士以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为追求,儒者则要肩负起社会秩序整合、意识形态恢复的使命,在赵孟頫身上,既有不护细行的名士情节,又有强烈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儒者气质。以宋朝宗室后裔的身份应召出仕元廷的他,对自身的文儒理想仍抱有希望,并期待着重申文儒在有元一代的尊严,这是典型的士人对自身的持守和对家国的担当。他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和文化言说,与钱选、高克恭、王芝、李衎、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教过的有陈琳、黄公望、柯九思、朱德润、唐棣、王蒙等,既实现了自身的理想,也重建了自身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甚至推动了元代士人的思想转型。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的艺术态度时,既应看到其艺术实践接续了前人“尚古”的审美诉求,更应看到其代表着某种新的历史动向,使书画等为代表的汉文化重新成为新文化、新价值核心的开拓性,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自信心。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11日 12 版)

(责编:董晓伟、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