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微议录:发言人如何发好“时代之声”

2015年01月07日04:0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日前,国新办发布了最新版的中央和国务院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88位发言人悉数亮相。从首位发言人试水,到定期吹风会问世;从动辄“无可奉告”,到不允许回避,发言人制度在不断完善。

  进入全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面临哪些更深层的挑战和要求?他们该如何应对社会关切,唱响时代之声?本期微议录摘编了几位网友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或扫描二维码。来稿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编者

  

  放下身段赢得信任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职业属性本身具有“三高”特点,一是身居发布厅前台,我立你坐,身段高;二是掌握一手权威新闻资源,我说你听,声量高;三是由一定职阶的官员担任,我官你民,“身份”高。

  然而,新闻发言人和社会公众之间要力避出现两条鸿沟,一是信息鸿沟,二是信任鸿沟。新闻发言人如果高高在上,不修炼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只是例行公事般念完通稿草草收场,甚至以雷人雷语应付公众质疑,别说赢得社会认可,最基本的信息发布功能恐怕都难以有效完成。

  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新闻发言人理应保持谦卑态度和柔性身段,不能把等级意识和官僚心态带入新闻发布厅。只有以平等的心态拉近和公众的情感距离,才能建立社会信任,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曾强)

  个性表述利于传播

  新闻发言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官方”态度,不可轻忽,但这不意味着只能讲难以捉摸的官方辞令。设立发言人制度是为了及时准确表明政府立场,公开政务信息,减少普通大众对一些公共事件的疑惑。如果哼哼哈哈打官腔,掩盖事实回避问题,反而会拉开与民众的距离。

  官方态度其实可以容纳个性表述。无论是李肇星式的“黄河奔腾”,还是赵启正式的“曲水流觞”,都令人印象深刻。从提高传播效果出发,在准确无误传递信息、表达权威立场的前提下,不妨鼓励新闻发言人多一些个性化的表达,采用能代表部门特点的方式。

  为了解疑释惑、沟通民意,新闻发言人就应用真诚、透明、直接的方式与民众沟通,无需拐弯抹角,更不要习惯性藏着掖着。

  (@李昊)

  忌拿假大空来搪塞

  “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手握官方话筒的新闻发言人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更要力戒假、大、空,专注真、实、新。

  对新闻发言人,民众最怕听到套话和假话。面对突发事件,民众最想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了”“事情的严重程度和后果是什么”,而并非那些空洞抽象的“关切”“重视”。出了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推诿扯皮、乱放空炮、敷衍了事。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民众的疑虑就始终无法褪去。人们真正期待的,是一项项解决问题的措施,是举一反三不断完善的制度。

  发言人应在第一时间给公众树立一个坦诚、平等、负责任的态度,只有与民众心贴心交流,才能传递好声音!

  (@王帅)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作为信息公开和政策解读的“窗口”,判断新闻发言人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能不能切实回应社会关切。

  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小道消息、流言蜚语防不胜防,新闻发言人避重就轻、答非所问,必然行不通,以“无可奉告”“不在提问范围”敷衍应付,更会让群众反感。新闻发言人不能为了发言而发言,更重要的是及时了解群众在意什么、关注什么,把话说到靶心上,对党和政府的主张烂熟于心,对百姓心声、群众疾苦也能理解了解。

  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不能只关注信息发布那一刻,还要深入群众,找准现实关切,做到言谈举止端庄、拿捏分寸到位、处事从容睿智,才能让声音传得更远。

  (@蔺兴博)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7日 05 版)

(责编:耿聪、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