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由武汉市歌舞剧院,武汉爱乐乐团联手演绎的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在琴台大剧院上演。这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不仅为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也为武汉赢得了“知音之城”的美誉。(荆楚网11月5日)
从排队领票时的火爆到上映时的座无虚席,再到结束时观众的心满意足,歌剧《高山流水》彻底地征服了江城人民。与刚开始时担心“无人捧场”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场歌剧最后收获的是观众连声叫好的赞美声,不得不说《高山流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逆袭”。那么它的成功来源于哪里?
从创作原型来看,《高山流水》脱胎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而钟子期是以前楚国的一位樵夫,这对江城人民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因为现在在武汉还有一个地方叫做“钟家村”,相传是钟子期的家乡。这就在感情层面上满足了观众的胃口,在汉首映的火爆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创作内容来说,这是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古人常言:“红颜易得,知音难求。”找到一个可以相爱的人容易但是要碰到理解自己的人却是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快节奏的当代,每个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听听别人的故事,更不要说细细地体味朋友之间的感觉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心领神会想要在现代体悟到更是难上加难。《高山流水》能受到欢迎,与其说是观众为了感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惺惺相惜,笔者更愿意相信是现代人是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满,是对于纯洁友谊的急切诉求。
《高山流水》不仅仅是知音的典范,也是诚信的代表。伯牙与子期相约见面。而子期因病无法赴约,他临死前让自己的母亲在约定地点等候伯牙的到来。就算是死时也不忘生前的约定,这是怎样一种信任?而恰恰又是在武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为了履行“新年不欠往年帐”的承诺,在给工人送过年钱的的路上发生车祸,丢掉了宝贵的生命,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习主席在内部谈话中指出现在的中国民众缺乏信仰,笔者以为,在大多数心中还是有那么一种东西存在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去慢慢地引导和挖掘。《高山流水》引起的共鸣就是最好的例证。
有人说拍电视电影难,没有满足观众口味,收视率和票房就不高;没有满足政府味口连播出都成问题。其实,之所以难归根结底还是创作者们在拍东西前缺乏耐心仔细的思考。如果将观众的情感诉求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还愁找不到市场?《高山流水》的创作也许可以给这些人一些启示。再者,古人讲究文以载道而不是文以“载钱”,迎合一方的低级快销品也许赢得了一时的拥戴却难以获得历史的“青睐”,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昔日的瑶琴已碎,俞伯牙与钟子期亦不在,想要听一曲原滋原味的神曲已然成为奢望。但是笔者相信,无论是《高山流水》这场歌剧中所蕴含的创作手法,还是“知音故事”本身具备的精神与品质都不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绝响,正在崛起的中国需要振奋人心的“回音”。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