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庄重的抬头、盖红印章的文尾,本该严肃权威的“政府公文”,却不时让网民感叹“也是醉了”:有请求将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有批评食堂“菜里没有肉”的,有要求完成“罚没”与年终奖挂钩的……红头文件层出不穷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文件”的权威性,更降低了行政效率,削弱了政府公信力。(11月2日新华社)
“你发文我发文大家发文,你通知我传达无人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已压缩各种文件190.8万个。这些“红头文件”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公权的乱用和依法行政理念的“缺位”。
“红头文件”是对权力机关或部门下发的规范性文件的俗称,本该以“严肃、严格、公正、公开”为准则。然而这漫天的文件,有多少是具体落实办事的?又有多少只是为了“喊一嗓子”的?
文件滥发的闹剧,导致“红头文件”失去了本来的“红”成了“头疼文件”。工商局下发文件,罚没收入与各项经费福利挂钩;5月陕西就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免费进入旅游景点,直到10月有景区才开始执行;纪委发红头文件批食堂“拆迁任务重,菜里却没肉”……“文山”闹剧,一方面是一些公共权力“越权错位”,超越自身权限“管了不该管的事”;另一方面是该管的没有落实,文件执行力打折扣。
因此,审视这些滥发的“红头文件”,背后是权力在“信口开河”。一些“奇葩文”的发布,是典型的“领导视角”,用“权力”维护“个人意志”。再仔细观察那些以谋创收为意图的“红头文件”,更是凸显了权力无边界的任意而为。
对“红头文件”的清理活动不能落入“割韭菜”误区。让“红头文件”回归其本质属性还需拧紧依法行政的“安全阀”。每个“红头”都有章,每个章后都有权。大大小小的“红头”后面缺少的是体制的束缚。杜绝个别领导的“拍脑袋”和少数部门的“以文件落实文件”就要建立相应的红头文件出台法律审查程序,让文件“依法下发”;对于文件下发后的落实工作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将“不落实”,或者“乱作为”第一时间“法办”。
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依法行政才能管住那些“信口开河”的红头文件。要知道,这些“红头文件”不仅是对纸张的浪费,是对行政资源的浪费,更是公权的浪费。要看到,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无事不发文,发文必落实”才是“红头文件”的明天。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