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每月经济观察:迎接新常态不可当“叶公”

朱 隽

2014年11月03日09: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跟人在旅途一样,放慢脚步之后,既不会因为太过匆忙而忽略了沿途风光,也会有时间想想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出发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依然火爆。然而,很多人的旅游方式却发生了变化。一位朋友出国旅游,没有像以往那样跟着旅行团“多天N国游”,而是选择了西班牙自驾深度游。朋友说,过去那种旅行和赶路无异,仅仅满足于旋风般的到此一游,增加的只是目的地数量,想要细细欣赏沿途风光、深切领略异国风情,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如今的深度游,脚步放缓了,带来的却是旅行品质的提高,旅游凸显出其本来的意义。

  中国经济也正经历着脚步放缓、品质提升的过程。10月份出炉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又一次印证了新常态的到来。三季度,GDP增速为7.3%,较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处在合理区间。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一些积极、深刻的趋势性变化成为亮点,如以服务业为主导、新业态加快涌现的结构优化更趋明显,简政放权等改革催生的新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就业、节能降耗等指标好于预期,等等。

  应当说,7.3%并不是一个让人意外的数字。然而,当“近6年新低”“趋势性下滑”等字眼充斥网络,不免会对人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冲击。现实中,有些人仍陷在“速度依赖”的惯性中,对经济增速的细微变化总有那么一些不安和惶恐。持这种态度面对新常态的人们,犹似那好龙的叶公,只是口头上讲讲新常态,脑袋和身子却未能真正与形势变化同步,所以当新常态真的到来时,他们或在茫然中迷失方向,或惊恐万状,抗拒逃避。

  其实,新常态是经济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如何认识新常态,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新常态,却可以主动作为。养成新心态、培育新思维、拿出新行动,应对得当,就能迅速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因此,摒弃叶公好龙式的态度,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采取恰当的战略战术,对于能否真正适应新常态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保持对当下经济增速变化的平常心。从全球看,7%以上的经济增速已是不低。许多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后都是直接从“高速挡”切换为“中速挡”,而中国经济还能在“中高速”挡位上持续运行,相当不易。从自身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一个巨人一直以百米冲刺的姿态奔跑,肯定受不了;当传统劳动力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肯定躲不了。另一方面,稳增长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某个数字,而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看看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看看各项民生事业快速发展,我们何必为GDP小数点之后的些微变化而忧心忡忡呢?

  这就需要树立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已得到比较充分的释放,有利因素的积累刚刚开始。虽然新的增长动力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增长动力,但其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假以时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成效将会呈现得更加清晰。

  当然,对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不可掉以轻心。时下,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不小,改革措施充分见效也需时日。就在10月,钢材只能卖出“白菜价”成为很多人议论的话题。虽然这样的比喻未必确切,却反映出很多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的窘境。三期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不可小视,结构调整的阵痛也可能超出预期。面对压力,既要保持定力,继续调结构、促改革,也要适度预调微调,把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为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创造稳定环境,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好势头持续保持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跟人在旅途一样,放慢脚步之后,既不会因为太过匆忙而忽略了沿途风光,也会有时间想想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出发。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03日 17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