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日从山东省人社厅获悉,为解决创业培训资源不集中、创业培训层次偏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山东省提出,到明年底每市至少要建立1所创业大学。(11月1日新华网)
据人社部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约为1%左右,大学生创业面临很多难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率一般占到20%至30%,是我国的20至30倍。为什么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困扰我国教育的一道难题,创业教育不断被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进入了各级各类教育设计者的视线。
山东省提出的“到明年底每市至少要建立1所创业大学”无疑走到了各省创业教育的前列。而其所谓“创业大学”,是指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非学历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载体。然而,稍稍了解了其建立“创业大学”的目标、任务、架构体系之后,却不免替其捏了一把汗。
一是时间紧。从2014年11月公布方案到2015年年底建成只有一年的时间,而其中包括了方案形成、项目求证、审批、基础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二是范围广。“至少每市1所,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可独立创办。”这无疑对各地的财政负担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三是任务重。山东明确要求,“各地的创业大学要针对各类不同群体、创业者所处的不同创业阶段或不同创业方向,合理确定专业设置和培训期限,将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训、创业服务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扶持资金、创业场地等配套服务。”“自2016年起,各级年度创业培训任务全部由创业大学承担,培训后创业活动参与率不低于90%,创业成功率不低于20%。”四是架构体系协调难度大。“创业大学可在县(市、区)、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设创业学院、教学点、实训基地,建立‘创业大学+学院’‘创业大学+教学点’‘创业大学+实训基地’等灵活多样的创业大学架构体系。”
如此解读,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全民掀起的“大干快上”高潮。或许山东省的“建立创业大学”决策者并无此意,而仅只是为了表达其“重视创业培训”的决心,但其做法却很难令人信服。
一是作为非学历的创业培训机构,为何一定要用“大学”的名称?这无疑有哗众取宠之嫌。二是从时间上来看,尽管我们相信有“××速度”,但是在学校的创建上,却必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仔细论证,要尽量避免“拍脑袋主意”,那么一年的创建时间无疑显得太过急于求成。三是如此规模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哪里来?这更是一个短时期内几乎不可能解决的难题,难不成我们随随便便“拉郎配”——找一些所谓的“创业成功人士”来滥竽充数?四是其架构体系无疑值得肯定,但是要做好创业培训、实训、服务等工作的协调落实,无疑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才有可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所以,我们为山东省重视创业教育的决心而叫好,却也呼吁其一定要理性对待建立“创业大学”之举。要建立“创业大学”,应从当前创业教育现状出发,从改变群众创业观念做起,逐步提高创业支持率、成功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渐提升培训层次、加大培训规模,唯如此,才能让创业教育深入人心,真正激发人们的创业欲望,陆续投身于创业大军,从而不断推动国家兴盛车轮滚滚向前!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