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伴随新中国走过65周年的全国美展,每五年举办一次,它以其独特的视觉文化审美地见证了共和国建设与发展的光辉历程,展览自诞生以来集中展示了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也让许多曾经默默无闻的艺术家走向个人成功的舞台。
然而随着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举行,因其评选机制、评委标准所产生的争议也甚嚣尘上。作为中国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美展还能否成为艺术家成名的唯一途径?
郭润文(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目前全国美展已经不是唯一能吸引艺术家参与的展览形式了。如今相较过去,展览除了全国美展和专题展览外,还有策展人办的展览、画廊的展览等,展览样式与方式很多,许多艺术家参展途径多样化,许多艺术家倾向于参加邀请展、专题展、商业展等,因而不像以前那么踊跃参加全国美展了。
王智远(当代艺术家):我同情所有参加所谓的“全国美展”的艺术家,艺术家在耗费自己的宝贵精力,国家也在浪费宝贵的纳税人的金钱。那不是创新,而是一个完整的虚伪的流程。
王仲(中国美协官方杂志《美术》主编):从近20年来四届全国美展增设的画种来看,艺术设计、陶艺、动漫等以往在纯学术殿堂内很难找到一席之地的画种纷纷出现,体现出新时代美术变革之下,全国美展更贴近收藏市场和应用市场的思路。
宋永进(批评家):许多参展画家为了尽快实现入选和获奖的目的,往往走捷径,舍去了艰苦的中间环节,而依照评委的审美口味,或套用、或借用、或挪用,从模仿直接进入 “创作”,完全缺乏独立的思维、独特的体悟和独有的表达,丧失了个性和自我。“精湛”的技术背后,是思想的贫乏、精神的空白和灵魂的缺失。艺术家个人的名利欲望日益膨胀,学术门派之间的势力博弈,艺术小圈子之间的利益角逐等等现象自然也难免滋长。
徐累(当代艺术家):“年轻艺术家可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会受到艺术史影响,也会受到时代范例的影响,难免会焦虑急躁。独立、主见和根基,对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很重要的事情。相比我们这一代成长经历,被人认知只能靠全国美展,标准单一,现在的年轻艺术家应该说是生逢其时。”
谢媛 整理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