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曾体会到,某种火锅、小龙虾或者擀面皮等特别好吃,吃了还想吃?有没有一家饭店,你经常光顾,隔了一段时间不去就想得慌?你肯定想不到,食品里这“给力”的味道,有可能是因为被添加了特殊的香料——罂粟壳。(新华网10月30日)
众所周知,罂粟是制取鸦片、吗啡、海洛因等毒品的重要原料,鸦片罂粟更成为世界上毒品的重要根源,长期吸食鸦片等毒品,可致人精神颓废、体质衰弱,甚至引起急性中毒死亡。曾有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在前,老百姓皆“谈鸦片变色”。
因此,生活中,人人提高警惕,不吃陌生人的食物已成为“食之信条”。殊不知,即便谨慎如斯,“鸦片”已不知不觉间“潜伏”进餐桌,威胁着“舌尖安全”。
根据记者的调查,那些让我们“着魔”般念念不忘的火锅、小龙虾、擀面皮等,竟然是将罂粟壳作为调料添加到食品中,且逐渐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一些食客吃完这些“美味”,毒品尿检中呈阳性,在得到舌尖上的“享受”之后,却为身体埋下了慢性“毒瘾”,真是“不听不知道,听完吓一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国家明令禁止非法种植、买卖、在食品中添加罂粟等。《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非法运输、买卖、储存、使用少量罂粟壳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拘留和罚款规定。“禁令”之下仍有“勇夫”频频触碰红线,到底为哪般?不过是商家为了牟利,把罂粟壳当作“秘方”加入食品调料中,俨然成了吸引“回头客”的“神器”。
说到底,“鸦片”入料,和“毒豇豆”、“假鸡蛋”、“牛肉膏”等上桌一样,不仅埋下食品安全隐患,还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都直击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诸如罂粟壳之类的“添加物”,闻不见、看不到,食客很难肉眼发现,这就形成了群众监督的“障碍”。而且商家“加料”的过程较为隐蔽,甚至准备了应付食品安全检查的“备料”,也让这成为监管“盲点”。此外,生产、销售、购买罂粟壳的商家往往都是“利益共同体”,整个“交易”过程暗中进行,难以第一时间“一网打尽”。
然而,不论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打击有多困难,既然已经威胁到群众的身体健康,损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当想方设法破解难题,守护好“舌尖安全”。不妨从“社会共治”入手,推进全方位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长效监管机制,让政府、社会、市场、消费者共同参与监督,在生产、销售等各个流通加强防范,使监督无处不在。同时,要提高违法成本,对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食品生产者、销售者,零容忍、严把控,加大惩处问责力度,使其不敢、不愿、不能向食品安全“伸手”。
除外,食品安全不仅要靠“管”,更要推动食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有效打破国内食品生产“多、小、散、乱”的生产经营格局,促其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