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的课外读物中各类“另类童谣”十分火爆。这些童谣对经典古诗词进行改编,极尽搞笑之能事。《春晓》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飞毛腿,不知死多少。”此外,诸如“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等“另类”创作,更是比比皆是。这些童谣正在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引发了不少家长和专家的担忧。(10月29日《西安日报》)
几年前,我曾经偶然听到小学生嬉戏时随口背出的童谣:“××今年八十八,坐在门口卖西瓜。看见男的握握手,看见女的抱回家。”“今天××当老大,买了一辆桑塔纳。一踩油门就爆炸,光着屁股走天下。”“今天天气真正好,××来到桃花岛。看见黄蓉在洗澡,抱起黄蓉他就跑”……当时非常疑惑:谁是这类童谣的作者?从内容看,有些童谣不大可能出自学生之手,他们还没有这样的阅历。是大人吗?谁又会这么无聊?如今看到上述“童谣”乃是出自“课外读物”,甚至是“推荐书目”。而且有书店老板证实,但凡“童谣”书上冠有“搞笑”二字,都卖得相当不错,就让人感到愕然。
愕然什么呢?因为既然是正式出版物,肯定经过层层审查。那么这些内容,又何以堂而皇之顺利过关得以出笼。是其有深刻的思想性?还是有高超的艺术性?似乎都不具有。以《静夜思》这首改编为例:“床前明月光,学生睡得香,一觉睡起来,铃儿响叮当”,它所传递的出的东西,根本和原诗不在一个档次。所谓经典诗词的形式美、文字美、结构美、意境美、表达美、节奏美、音律美、情感美……一个都不见了。除了还算朗朗上口,让学生某种情绪得以宣泄外,看不到其它的好处。
古诗文是心灵的营养和精神的能量,是心灵净化的砾石和向上向善的动力。“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等等,滋润过无数读者的心田。亦因此吧,习近平才主张古典诗文“从小就应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事情”。然而,当这些“另类童谣”斜刺里冲杀出来,以课外读物的面目出现,占据孩子有限时间、污染孩子纯洁心灵的时候,不也是很悲哀的吗?
童谣对启迪孩子心智、锻炼语言能力、促进情感培养、认知社会现象,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它应当内容健康,充满社会正能量。风趣而不恶搞,幽默而不低俗。反之,就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抵消了原作的思想价值。说其“糟蹋传统文化”,当是切中肯綮的批评。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