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童其君:空巢老人“孤独死”击中居家养老之不足

2014年10月29日08:57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童其君:空巢老人“孤独死”击中居家养老之不足

  童其君

  10月25日晚上,就在嘉兴烟雨社区菱香坊这个小区,一对空巢老夫妇被发现双双在家离世。发现他们去世的,是二老在上海工作的儿子—连续3个星期,儿子打不通家里的电话,觉得不对劲,匆忙赶回家中,发现悲剧已无法挽回。(2014年10月28日《浙江在线》)

  这则新闻中有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法医鉴定,老陈去世已有10天左右,而老伴去世离被发现时才一两天。据推测,最大的可能是,老陈因触电等意外而亡,而老太太,则因无人照顾,死于脱水和饥饿。可是,“由于老陈夫妻平时和邻居交流不多,近十天时间没出现,大家都以为他们去上海看儿子了。”这是何等地撕心裂肺,邻居们不常走动,关了门没发现,那社区为何也一点反应都没有呢?老陈的儿子为什么不对自己年迈的父母多一点关心,如果他能早点回来,母亲还会离他而去吗?

  在人类的蒙昧年代,老年人为了不再消耗部族中的粮食,往往会在一个黑夜,默默离开部落,走向凶险的丛林独自面对死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物质基础已经足够养活老龄人口,欠缺的却是精神陪护以及伦理准备。在城市,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城市,现在儿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也很少了,由于平时工作忙、应酬多,有些儿女几个月都不回家一趟,平时能打电话回家给父母已算是“孝”的象征;而在农村,老人能劳动时依然在心甘情愿地为儿女当劳力,当实在动不了的时候赡养就成为儿女的累赘。

  《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天实在难以将其与“老陈去世已有10天左右”、“大家都以为他们去上海看儿子了”、“社区也一点反应都没有”相联系。可发生在嘉兴烟雨社区菱香坊小区空巢老人双双离世的不幸消息,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除了远在上海的儿子打家里的电话之外,再也没有邻居过问,没有任何守望相助,没有其他组织的人间关爱,能够早那么一点点先期到达他们身边?

  这不是庸人自扰,也不是事不关己。不幸当中的万幸,空巢老人“孤独死”虽非发生在自己家中老人身上,“孤独死”却很可能是今后我们每个人“死法”的提前预演。1970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73年明确了“晚、稀、少”的方针,1982年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直接或问接地影响人口增长率的变化,进而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人口出生率出现大幅下降,家庭结构逐渐形成“42-1”、“4 2 2”甚至“842-1”的“倒金字塔”形状。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得家庭养老压力加大,在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的照料资源明显减少已成事实的当下,未来不久之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孤独死”的老人。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汪峰那首《春天里》中的经典歌词,有可能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原型”。

  面对这个即将来临的老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还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整天除了忙于工作和各种应酬之外,到底给了父母多少关心?除此之外,该如何聚焦“孤独死”之痛,尽己所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或拿出行动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让我们的“夕阳”,至少不那么忧伤绝望?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