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文艺批评应做社会的文艺良心

2014年10月25日15:14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文艺批评应做社会的文艺良心

  秦 丹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打了一个比方:“文艺批评家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同时,习近平同志还说,“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

  这些年,赞美式批评、恶炒式批评、搔痒式批评占领着舆论阵地,真正好的文艺批评匮乏。习近平同志的话,说到了大多数文艺工作者的心坎里。文艺需要真批评。当前的文艺批评家,需要站在历史的坐标点上,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以对历史、社会、文艺负责的态度,找出文艺作品中的“烂苹果”,及时剜掉烂了的部分,别让腐烂汁液腐蚀文艺生态和社会肌体。

  文艺批评“剜烂苹果”,要站在为时代负责的高度。犀利的笔触、直指人心的语言,是好的文艺批评的必然要素。但真正的文艺批评家,自己本身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超越于庸常的艺术观,还要有为社会负责的浩然正气。否则,如果批评家自己就是“高泡沫、高功利、高浮躁”的“三高”患者,常发“红包评论”“友情评论”,你叫他马上“变脸”,从“抬轿夫”做成“清道夫”,恐怕一时要遭遇“转型焦虑”。

  真正的文艺评论家,可以绕过而不是寄生于浮躁喧嚣的所谓“名士”“名家”,从而发现、守护和陪伴静心钻研经典、传承经典、创造经典的文艺大家,褒扬一种格调、弘扬一种风尚、造就一种氛围,让艺术家可以沉心静气地向生活和人民学习,真正为时代负责,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作品,不让“三俗”作品占领市场,误导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

  文艺批评“剜烂苹果”,要尊重国人的文化历史和审美情感。在文艺批评界存在一种套路,套用一种西方理论,用一种“翻译体”语言,说一通很难读下去的长句子,对艺术家的作品来一番“解构”。殊不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因为发生的地理、文化历史环境不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本就天上地下,有完全不同的哲学体认方式。有些批评者不顾国人的审美情感,指白当黑、论优为劣、说丑为美。这样的评论家,又如何能够对文艺起到规制作用?好的批评家,通过自己的深入调查研究,站在思想和理论的前沿,与文学艺术家可谓亦师亦友,相互促进、相互激发,可以共同创造“留得住”的精神食粮。

  “剜烂苹果”,要针对苹果腐烂的部分。因此,刀子要稳而准,不要把“腐洞”拉得过大了。对一位艺术家的某一作品有意见,就谈意见,不要轻易就否定人家一个时期的作品或整个创作。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批评要有战斗力,但同时要存“治病救人”的思想。要保护艺术价值,不能因为商业和资本价值、娱乐价值、文化价值、思想观念价值等潜在地置换了艺术的价值,文艺批评家应该是艺术价值的“守门人”。习近平同志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好的文艺批评家,可以风格犀利,也可以温润含蓄,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仅仅为一己之利,而是为艺术本身的发展奔走呼号,他们为人民守住一块文艺净土,应该是这个社会的文艺良心。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