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我们去哪儿健身

2014年10月25日06:12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我们去哪儿健身

  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昭示着“强民”——不仅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富有,体能上也要富有!有了强健的国民,“中国梦”才有依托。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身,转变的不仅仅是观念,还有一系列制度变革,硬件供给。最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到哪去健身?

  全民健身,政府投入必不可少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尽管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含金量“成色”很足,但从纸上政策落实到现实层面,仍有许多环节需要打通。

  政府的政策偏向,对于全民健身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长期以来,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政府往往更倾向前者。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入远大于全民健身投入,说明了竞技体育在官员政绩、地方形象上的重要性。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首先应是政府转变观念。将全民健身相关指标纳入政府考核、官员升迁的依据之中,才能避免口头上重视、实际上轻视的现象。也只有真正拿出搞招商引资般的态度来搞全民健身,才能让简政放权减少审批、激发市场活力等政策利好真正落到实处。

  凡事不可矫枉过正,有了政策利好、政府放权,全民健身是不是一定就会迎来一轮大发展呢?在一些市场功能成熟、体育设施齐备、运动热情高涨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形。不能忽视在一些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很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更需要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

  比如在资金投入方面,市场偏爱有商业潜力的大型赛事,但对日常的群众体育锻炼可能并没有太多热情,因此在社区健身设施等方面,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财政投入必不可少。另外还有用地保障,建体育场和搞房地产哪个利润率更高一目了然,政府更应把好规划控制关。不妨在用地性质方面,将体育设施用地提升到与绿化用地、商业用地同等重要的层级上,以规划红线确定。也可规定在房地产、商业开发中,明确体育设施用地不得少于一定比例。

  总而言之,政府既要通过简政放权对体育市场充分松绑,又要在市场可能失灵的地方及时补位兜底,才能推动全民健身走得又快又稳。

  (张涨)

  小区健身器材坏了,谁修?

  我居住的小区也沾了全民健身的光,某一天,有一帮人在小区的一小块草地上,竖起不少健身器材,算起来可能有十多种。开始吧,心里还挺高兴的,什么时候公共服务阳光也照进咱这个小区了,可是器材与器材之间没有水泥路,杂草长得密密的,怎么走过去?新鲜劲一过,居民也就不进去玩了。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就成一堆废铁。花不少钱呐,怪可惜的。

  要赞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小区健身路径很普及了,居民基本上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健身活动,对于提高居民健身意识大有助益。该弹的是,但就现状而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远未达到细心的程度。小区健身路径“常见病”有:一是“有鸡冇豉油”,配套措施不够,只摆器材不修路,就是这种状况;二是“尊老不爱幼”,器材偏向中老年人,适合青少年玩的不足;三是“有人生,冇人养”,器材损坏了找谁——物业公司?居委?街道?厂家?体育局?街坊一头雾水;四是“缺胳膊少腿”,公共设施折旧率高、寿命短是通病,公共健身器材也不例外。

  这些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解决也不难,关键看管理者够不够细心。比如责任问题,老百姓可能不知道健身路径器材坏了找谁,主管部门总不会不知道吧?在器材显眼位置标明一个维修电话,损坏可以致电找人前来维修、更换,不就行了?比如公众不爱护器材问题,装个摄像头,并公开警示,对使用者便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多讲几句,现在不是将全民健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嘛,作为最基层、与居民健身关系最密切的小区健身路径的管理也有必要建章立制,从技术规范、财政投入、日常管理、器材维护等都做到有章可循,而不是现在这种粗放型管理。

  (连海平)

  运动场馆:数量不足,收费太高

  广州算是一个十分重视体育运动的城市,运动场馆也不少,但与市民的运动热情相比,广州体育场馆数量还是偏少。数据显示,广州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保持在50%以上,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不足2平方米。以笔者喜爱的足球运动为例,近年来恒大称霸国内、扬威亚洲,足球运动在广州持续走热,不少场馆平时就“一场难求”,到了周末更是“挤破头都抢不到”,紧俏度可见一斑。

  平时,“运动场地稀缺”的埋怨声不时从社交平台传出,不少球友空有一腔运动热情,而无施展之地。足球场地有多缺?今年“全民健身日”,广州市45个公共体育场馆全部推出免费预订,媒体报道足球场地“一场难求”,大部分时段被提前一天订满。

  场地一旦紧俏,租赁价格必然随之攀升。笔者发现,除了少数大学足球场免费对外开放外,市内足球场地基本都要收人均30~50元的费用,如果一周踢两次球,算上往返交通费用,一周花在踢球上的费用就接近150元,一个月就是600元,价格实在偏高。

  此外,布局欠佳也是制约运动场馆发挥全民健身效用的重要原因。广州的运动场馆冷热不均,地理位置优越的场馆如天河体育中心、海珠体育馆等,热火朝天、一票难求;而地理位置欠佳的场馆如增城、黄埔的球馆,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更有一些场馆因位置偏远,往往大门紧闭,只在商业演出时才“亮个相”。除了地理位置,体育场馆的项目布局也存在不足,热门运动项目如篮球、羽毛球、游泳等场馆不足,导致运动场上“人挤人”,游泳池中“煮饺子”,而垒球、棋类等“冷门”运动项目,场馆内则冷冷清清。

  要真正实现全民健身,就必须挖掘运动场馆的潜力。近年来,广州体育主管部门也在做努力,去年广州市公共体育馆免费和优惠进场人数就达550万人次,比2012年大增21%。未来还应在增加场馆数量、调整项目安排、降低场馆费用上着力,切实提高场馆使用效率,最终实现体育场馆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唐金凤)

  娃娃练体育

  兴趣很重要

  这些年来,大学生军训晕倒、中小学生体质差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这些祖国花朵与未来的体质没改观,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就很难有良好预期。可见,全民健身还得从基础工程——娃娃抓起。

  在学校教育方面,体育与德育、智育相比,显然地位还并不够重要。笔者的女儿上小学五年级,她的课程表上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而且,如果遇到刮风下雨,这少得可怜的体育课也会变成在教室里写作业或是看书。这与教育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显然还相距甚远。中小学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现状,究其原因,还是老问题,应试教育仍有很大市场,考查学校与老师的高下、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中,体育项所占比值过低。

  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中只有18%能做到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对比一下发达国家,实在令人汗颜。在法国,小学有1/3时间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为5个小时;在邻国日本,学校几乎每天都有体育课,每天锻炼2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占总数的四成多。

  不可否认,针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这些年来,国家也尝试从各方面进行纠偏。2007年,国务院就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方案;2011年,“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还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可是,美好的愿景缺乏强制执行力,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 首次将体育成绩与评优、评奖以及毕业证书挂钩。希望强制性的执行措施能够真正给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打上“强心针”。不过,标准的执行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现在许多学生谈长跑等必选项目而色变。其实,要让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兴趣也非常重要,每个人体质不同,如果能提供更多的体育项目给学生选择,只要每人都参加健身运动即可,又何必拘泥于整齐划一的形式呢? (乐水)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