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费罗杰:“育人”变“伤人”折射教育之殇

2014年10月24日08:36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费罗杰:“育人”变“伤人”折射教育之殇

  近日,有学生反映,东莞市轻工业学校对叠被子非常看重,如果有学生没有叠成“豆腐块”就要受到体罚。每天中午烈日下,近百学生集体受罚成为校内一景,有的甚至做到手上起水泡。对此,校方表示,学校让学生通过折被子来培养学生的耐心,磨炼学生的意志,对部分叠不好的学生的惩罚也只是给予适当的身体锻炼,并不是体罚。(10月22日《广州日报》)

  学生因为没能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就要被罚在烈日炎炎之下做俯卧撑,怎一个“惨”字了得!然而这样的“惨”案却绝非是“偶有出现”的“小概率事件”。上海徐汇区艺术幼儿园教师在孩子身上扎针、徐水小学生因没完成假期作业遭老师棍打……这一桩桩发生在校园的“体罚”事件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在这些“体罚”事件中,涉事学校往往是打着教育的旗号行“体罚”之事,可谓“用心良苦”。然而这种“良苦用心”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更把教育推向了“万劫不复”的误区。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育是“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如果变“育人”为“伤人”甚至是“害人”和“毁人”,那“受伤”和“被毁”的就绝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教育本身和国家的希望。

  事实上,我国法律对体罚的违法性问题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也就是说,体罚学生不管是否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其行为都是违法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体罚”这种明确的违法行为会屡禁不止?为什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会时常与暴力残忍甚至血腥的“体罚”牵连在一起?笔者以为,一方面是由于“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师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淡薄。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教育的“功利化”在作祟。一些学校过分追求教学成绩和教学政绩,在“功利”的指挥棒之下,学生人格和尊严长期被忽略和漠视,取而代之的是对“成绩”和“分数”的追逐。“棍棒”就成为了最有效的施压工具。学生则成为了“功利”的牺牲品。

  学生是“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需要的是教育的保护而非“体罚”的虐待。对于“施暴者”,相关部门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同时要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让教育摆脱“功利“的束缚和牵制,不再给“体罚”以“可乘之机”,让教育真正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