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光明日报:历史与现实视野中的依法治国

于志刚

2014年10月22日04:51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历史与现实视野中的依法治国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一年后,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10月20日至23日举行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依法治国的历史经验是什么?现实意义在哪里?又将如何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报特开辟“依法治国系列谈”专栏,纳专家建言,听百姓心声,共同迎接“法治中国”的到来。

  正在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议题,因此备受瞩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历史教训的反思。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法制建设: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将革命胜利成果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大政方针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54年宪法则全面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等等。然而,我国此后在治理国家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弯路,在一段时间付出了惨重代价。在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和总结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总结与凝练。我国改革首先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就没有有序的市场秩序。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既是对改革路线的延续,也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中国在初步实现了从“无法之治”到“有法之治”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到从“静态法制”到“动态法治”的转变中。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再次体现了党的治国理政理念质的提升,由此,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以说,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从“法治国家”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对“依法治国”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刻。

  法治是推进改革最稳定、最有效的保障力量,因此是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如何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构想,如何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如何形成现代国家治理方式等,恐怕都需要全面统筹和规划。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能否最终固定下来,要看法治改革的成败,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能否实现,也要看法治改革的成败。法治改革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法治国家,将夯实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