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裤楼”到“马桶盖”,近年来,奇怪的建筑不断在各地涌现。当下国内建筑设计领域求高、求大、求洋、求怪、求奢华的设计之风,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失衡”。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表示,这样的建筑,已经被异化成为一个满足功利需要的超尺度装置艺术,成为“欲望指南针”和“虚荣标志”。(10月20日新华网)
近日习近平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指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消息传来,网友一片点赞。确实,这些年来修的奇怪建筑太多了,或如钱眼,或如秋裤,或如死鱼,又难看又不实用,一起群众许多不满。
为何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层出不穷?笔者认为,一是掺杂了权力的干预,看似是各个城市的“建筑地标”,实则是权力之手干预设计的“权势地标”。城市建筑,既要符合城市的规划定位,更要让群众能够在这些建筑中欣赏到美感,进而找到城市生活的幸福感。我们常说,城市就是人们的家园,而一座座建筑就是家园中最重要的“装饰品”。试想,当一座城市被一个个不同风格的“装饰品”填满的时候,居住者是否还能找到家的舒适感和归属感?自然是不能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当城市的建筑被套上权利的枷锁,背负着城市管理者扭曲的政绩观前行时,还能够回到建筑本身吗?
二是缺乏公众参与。或许,这些怪异的建筑在设计上是一大进步;或许,设计风格本身没有对错好坏,只有喜欢和不喜欢而已。但是引起网民和当地市民不买账的原因即没有公众参与。
城市规划不是少数管理者说了算,而是公众说了算的。在一些连外形都颇具争议的城市“特色”建筑,用的是公共财政,却不问市民的意见;如此工程说的是为城市形象,却不征求市民的想法;如此设计自说自话是“大美”,却不顾市民的看法。于是,没有公众参与的决策,出来的成品自然就被公众吐槽。
任何时候,遵循民众的意愿,都不会有错。如何阻止奇怪的建筑污染城市,我们期望看到的是政府将建筑“去权力化”,让建筑能够从权力“绑架”中被解救出来,找回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让群众能看到建筑真正的“灵魂”,城市规划,让群众说了算。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