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报名时间已过半,截至昨天14时,共有7206人成功报考黑龙江省12个部门。与此同时,抚远海关翻译、哈尔滨海事局依兰海事处科员、阿城区国税局办税服务厅科员、绥芬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员等57个职位无人通过审核。记者看到,这些职位多数位于边远地区。(10月20日《新晚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走,人各有志,从现实来看,坚决不报考边远地区职位的,奔着体面光鲜、有较为丰裕的物质条件,也有较为稳定的治安与生活环境,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的目标而去的,这是大部分象牙塔走出来的学子,尤其是所谓“天子骄子”的所谓高起点的选择。对此,我们似不应有太多的苛责。
可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与车水马龙的繁华大城市相比,大多数的边远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生活等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不尽如意人意”之处。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也是一些人不愿意“屈就”报考边远地区职位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当你刚刚步入社会时,到边远地区,多和边远地区的老百姓打打交道接接地气还是挺能锻炼自身的。
一是有利于认识基本国情。中国并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在不少地方,既有基层之苦,有城乡二元的沉重,也有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基础还很欠缺的现实,还需要一大批人才“旧貌换新颜”去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所在,许多地方,笔者耳闻目睹许许多多的大学生深入边远地区,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实实在在为他们解决了不少问题,这是大学生向我们传递出的青春正能量。
二是能够增强忧患意识。我想,如果每一个本科生、研究生都能到边远地区去艰苦奋斗体验基层的繁重工作和清贫生活,他们身上势必会多一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至少增加敬畏人民群众之心,而不是一味埋怨边远地区的种种不足。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毋庸讳言,目前基层存在很多发展的瓶颈和生活的艰辛,但边远地区同样是充满生机活力和智慧源泉的地方,只有深入边远地区,民有所呼——倾听群众呼声,我有所应——解决群众困难,边远地区面貌才会一点点改变。而改变这一切的,是更多的人才到边远地区中去,到基层中去,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各尽其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众所周知,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总是需要更多人下到“边远地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但与此同时,“边远地区”也要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即便没有丰裕的物质条件,也要让更多的人能自我实现他们的伟大理想和抱负。边远地区57个职位“零报考”,更需要反思的则是,如何让边远地区更加有吸引力,如何让下基层者“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如何消除他们的“被下放感”。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可面对边远地区57个职位“零报考”的现实,我始终不明白!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