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优化营商环境,中国永不止步
过去凭借减税让利,通过拼资源、拼政策换得了外商投资的青睐;今后更需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营造持久的吸引力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掷地有声。随着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拉开序幕,参展企业开始在中国上海广结良缘。来自全球的优秀企业家都很清楚:这片热土有不断成长的市场、有消费升级的商机、更有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定力,而最具吸引力的,还是中国将“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努力。
中国的投资吸引力如何,事实是最好的说明。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为改革而培训》,在中国选取了上海和北京为样本城市,结论让人眼前一亮。开办企业只需9天,与经合组织高收入国家持平;解决商业纠纷时间短、成本低,远远好于经合组织高收入经济体;电力接入全免费,全世界除中国以外能做到这点的只有日本和阿联酋;总体排名比去年上升32位,5年累计提高50位……资本是用脚投票的,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3万家,同比接近翻番,这充分说明,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之下,挖掘中国机遇、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反而越来越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各国都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营商环境,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总是粉饰自己、指责他人,不能像手电筒那样只照他人、不照自己。”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潜力的长期看好,来自于中国近些年围绕深化改革开放所作出的扎实努力。“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营商环境包括四个维度: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而提升其中的哪一方面,都离不开“改革”二字。这几年来,无论是围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进行改革动员,还是诸如“放管服”等改革实践,抑或是探索自由贸易区等改革突破,努力是持续性的。正如世行全球指标局官员所言,这些进展不仅是今年一年的改革成果,有很多是多年以来持续推进改革的结果。
为服务企业全力以赴的并不止北京和上海,改善营商环境的行动在中国各地是普遍的。这样的动力,很大程度上缘于发展的需要、竞争的压力。人流、物流、资金流,都是流向营商环境的高地而非洼地。因此,我们也就看到了,当上海自贸区首创“负面清单”制度,各地自贸区也纷纷跟进;当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见效,类似的改革马上也在各地铺开。同时,有人先行一步,有人就必须快马加鞭。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条就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等不起、慢不得,各地优化营商环境,都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今天围绕营商环境的竞争不仅是全域性的,更是全球性的。它构成了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构成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投资指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凭借减税让利,通过拼资源、拼政策换得了外商投资的青睐;今后,我们更需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做到法律上平等、政策上一致、服务上优化,从而营造持久的吸引力。加快出台外商投资法规,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全面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尊重国际营商惯例,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惩处侵犯外商合法权益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宣示,既是给全球企业的邀请函,也是对各级政府的动员令。
优化营商环境,既存在于国内改革的语境中,也立足于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是一项没有休止符的系统性工程。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而这片热土还将继续引来各路英雄共同创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造福世界。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07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