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有奔頭 農民有勁頭(現場評論·新春走基層)

“你要多少?現在沒貨了,正加緊做呢,等幾天再來取吧!”自家制作的糍粑成了走俏年貨,春節假期,湖南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的王禮枝忙得不可開交。
在另一側的農田邊,種糧大戶戴宏看著挖掘機、推土機往返穿梭,心裡暖烘烘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好,收成肯定也越來越好”。
“夏秋忙兩季,一年閑半年”,是過去農村生活的寫照。但冬天的港中坪村,並無蕭瑟之感,而是忙忙碌碌、熱火朝天。
地處洞庭湖平原,這裡的村民世代以水稻種植為生。在一些村民眼中,種糧勞動強度大、收獲不穩定,一度成為“沒有辦法的辦法”。如今,港中坪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被納入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大家干勁越來越足。
從“閑兩季”到“忙一年”,從“要我干”到“我要干”,勁頭從何而來?
用好政策保障,免除后顧之憂。剛返鄉務農時,由於簽訂的流轉協議時間不長,戴宏一直在加大投入上顧慮重重。后來,村裡實行“確權不確地”,將小田流轉至村集體,再承包給種糧大戶。簽下長期合同,戴宏心裡有了底,流轉土地從50畝增加到480畝。種糧有補貼,購置農機有補貼,稻谷有最低收購價……一系列惠農政策,給糧農帶來真金白銀的收益和更加穩定的預期,大大激發了種糧積極性。政策可靠,收益可觀,未來更加可期。
農業機械化,讓種田更輕鬆。糍粑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王禮枝,還是村裡最年長的種糧大戶。她和老伴承包了100多畝地。她算了一筆賬:人工收割,好勞力每天也隻能割1畝﹔用智慧農機,1天就能完成50畝,“種地有機械,年紀大一點也不怕”。隨著新技術新農機推廣普及,種糧告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輕鬆不意味著清閑。農家樂、電商直播、農產品加工……產業業態更豐富,增收致富路更寬,讓村民農閑也不閑,而是忙著打拼更好的未來。
讓好政策產生好效果,讓好農具走進千萬家,離不開黨組織的引領示范與組織協調。從建基礎設施到抓糧食生產,從引進電子廠到入股生態果園,村干部帶著干、幫著干、一起干,贏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有事找村裡”成為大家的共識,原本渙散的人心擰成一股繩。在高標准農田建設過程中,種糧大戶不僅爭相參與,還時常到田裡“跟進”項目,積極想法子、出點子。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村干部、種糧大戶當好政策落實“排頭兵”、增收致富“領頭雁”,大家發展信心更堅定。
王禮枝說,“生活越干越好,可不得加緊忙活嘛”。有種糧大戶表示,“未來肯定是越干越好,這個信心我們還是有的”。說一千道一萬,好光景、好生活是激發內生動力的關鍵。讓群眾嘗到甜頭、看到奔頭,干事創業才更有勁頭。時下,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學習種田技能,發展農文旅項目……人人有事干、事事見真章,盡顯廣袤農村的生機活力。
站在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旁,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徐禮譜告訴筆者,氣象站、虫情燈、苗情監測攝像頭等設備將逐步配置到位。“今年就能用上了”,村民的話語裡充滿期待。順著他們的目光望去,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准農田畫卷正在鋪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美好願景正加速成為現實。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