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哪吒不如造哪吒(縱橫)

哪吒是哪裡人?為了坐實哪吒“老家”的位置,一些地方考據地名、引用古籍甚至續寫傳說,想方設法為哪吒“落戶”。
哪吒本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何來“戶籍”一說?《封神演義》等古典小說,雖對哪吒的出生地和事跡有所描述,但也屬於文學作品的藝術加工,並非真實歷史。嚴格意義上說,哪吒並沒有確切的“故裡”。各地之所以搶奪哪吒出生地,主要是看中了這一IP蘊含的巨大價值,希望借哪吒提升地域知名度,帶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
爭搶“哪吒故裡”,難免會因為缺乏確鑿証據而陷入“口水戰”。應當看到,“哪吒故裡”再次成為熱議話題,歸功於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上映。這部電影的成功,不是靠蹭熱度、搶IP,而是源自制作團隊扎扎實實、傾盡心力的打造。他們耗時5年,精心打磨劇本、匠心制作動畫,用1900多個特效鏡頭、1萬多個特效元素打造了一個天馬行空的奇幻世界,讓哪吒這個神話人物活靈活現地跳到人們眼前,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影片還將傳統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到劇情畫面和角色中,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創新方式,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影體驗,也為文化產業發展開辟了新路徑、帶來了新啟示。
一味跟風隻能蹭一時熱度,潛心打磨才有長遠未來。與其搶著給哪吒“上戶口”,不如借助電影東風,結合本地特色,好好打磨獨有文化元素。電影中空靈的侗族大歌、深沉的蒙古族呼麥、三星堆的青銅人像等,無不是相關地域的特色名片,是值得挖掘的寶貴資源。近段時間,有的地方推介東海龍宮主題燈會,有的地方力推藕粉等農產品,掀起了一股股消費熱潮。這也說明,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於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能否創造出獨一無二、富有生命力的產品。
如何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礦,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值得持續探索的重要課題。中國不缺神話,更不缺經典神話IP。從游戲《黑神話:悟空》到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我們看到了經典神話IP創新表達的無限可能。與其費盡心思地搶IP、搶故裡,不如沉下心來扎實創作、靜下心來講好故事。真正贏得流量和口碑的,永遠不會是搶來的哪吒,而是用“三昧真火”再造一個“新哪吒”。
(摘編自《湖北日報》)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